美国为什么要在寸土寸金的纽约,为林则徐铸铜像?

美国一向是自诩多元化的国家的 , 有许多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在美国追求自己的梦想 。 因而 , 在美国似乎立起什么样的雕像都不奇怪 。 但实际上 , 大家心知肚明 , 美国对于中国一向来是有所忌惮 , 甚至可以说是抹黑的 。那你一定想不到 , 在纽约东百老汇街前端 , 立着一座中国人的铜像——那是林则徐的铜像 。 到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 中国人的塑像会被立在美国呢?又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 , 中国人的塑像会被立在寸土寸金的美国纽约呢?美国为什么要在寸土寸金的纽约,为林则徐铸铜像?
虎门销烟 , 禁毒的开始国人最爱吐槽的 , 是国内房价高 , 许多人觉得外国房价合理 , 值得我们借鉴 , 但这个外国显然是不包括纽约的 。 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最大港口 , 纽约无疑是寸土寸金的 , 曼哈顿地区的平均房价已经超出了4万美元/平方米 , 即使是出租单间卧室 , 租金也在1900美元/月以上 。就是在这样寸土寸金的曼哈顿 , 立着一座林则徐的铜像 , 林则徐站在纽约曼哈顿下东城的东百老汇大街街头 , 已经23年了 。 林则徐这位晚清重臣 , 是如何突破民族成见 , 立在纽约东百老汇大街的街头的呢?主要还是因为林则徐的销烟功绩 。在清廷闭关锁国 , 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时候 , 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 开始准备向我们倾销工业产品、掠夺生产原料了 。 但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始终是欧洲更需要我们的丝绸、瓷器 , 英国人始终没有能从我们这里赚到钱 。美国为什么要在寸土寸金的纽约,为林则徐铸铜像?
因而 , 英国丧心病狂地决定开始向我们倾销鸦片 , 以榨取更多利益 。 这显然是行得通的 , 自从鸦片倾销开始 , 中英的贸易地位完全改变 , 大量白银外流 , 还变成了贻害无穷的鸦片 , 使得朝廷国库空虚、社会经济崩溃 。而且 , 大家都知道 , 大量鸦片流入我国 , 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崩溃 , 更是对于我国人民身心健康的威胁 , 长此以往中华民族必将面临灭亡的危险 。因而最终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关防 , 提出全国禁止吸烟 。 1839年3月10日 , 林则徐正式抵达广东 , 他不收贿赂、视钱财如无物 , 他要求所有烟商在3天内交出所有鸦片 , 并声明以后不贩卖鸦片 , 并称“鸦片一日不绝 , 本大臣一日不回” 。美国为什么要在寸土寸金的纽约,为林则徐铸铜像?
道光皇帝林则徐在广东两个多月时间 , 即令民间、烟贩缴烟完毕 , 并将英国烟商驱逐出境 , 缴烟功成 , 林则徐在当年6月3日于虎门销烟 , 共销毁鸦片237.6万斤鸦片 ,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我国的泛滥 。更重要的是 , 通过这次禁烟运动 , 更多人明白了鸦片、英国人倾销鸦片的本质和目的 , 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意识 。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胜利 , 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 他也因此被尊为禁烟英雄和民族英雄 , 在中国人心里 , 林则徐总是和禁毒联系在一起的 。那么 , 如果美国也需要一个禁毒英雄作为榜样 , 林则徐是不是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合适的人选呢?美国为什么要在寸土寸金的纽约,为林则徐铸铜像?
东百老汇街前 , 站着林则徐当然可以是的 , 所以林则徐站在了东百老汇大街的街头 。 树立这座雕像的源头 , 可能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 那个时代 , 美国嬉皮士运动兴起 , 加上紧邻墨西哥和哥伦比亚两个毒品大国 , 这导致了美国吸毒人数的暴增;增加的吸毒人员 , 又导致了暴力事件频发 , 乃至美国社会的动荡 。可以想象的是 , 如果我们身边有许多“瘾君子”的存在 , 我们当然也是不能安心工作、生活的 , 因为我们也不知道他们“吸上了头”会干出多么荒唐的事情来 。数据显示 , 到了90年代初期 , 美国国内的瘾君子数量高达4000万人 , 而美国的人口也不过2亿多 , 简单点说 , 大约每8个美国人里 , 就有1个瘾君子 。美国为什么要在寸土寸金的纽约,为林则徐铸铜像?
而这一问题不仅仅在美国发生 , 在欧洲多国也存在着 , 1987年 , 深受毒品危害的世界各国终于在联合国上达成了一致: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 以号召全球人民共同解决毒品问题 。在美国的华人得知这一消息 , 无疑立刻想起了民族英雄林则徐 。 他们决定以林则徐作为禁毒的代表人物 , 推动美国禁毒运动的开展 。1995年 , 由华人企业家黄克锵先生牵头 , “美国林则徐基金会”在美国纽约正式注册成立 。 而在美华人们则积极响应 , 并大力宣传林则徐的禁毒精神和虎门销烟的壮举 。恰好此时纽约州政府需要一位禁毒代表人物来推动人民支持禁毒行动 , 美国本身又没有合适的人选 , 因而当黄克锵先生将这一提议递交纽约州政府之后 , 他们立刻有了支持之意 。美国为什么要在寸土寸金的纽约,为林则徐铸铜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