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五个儿子非懒即笨,是他不负责任?

来源:新京报书评周刊中国古典诗歌中几乎没有真正的儿童诗 。 1923年 , 周作人在《歌咏儿童的文学》一文中 , 将其归因于“对儿童及文学的观念的陈旧” , 然也 。 尽管没有儿童诗 , 但作为父亲的诗人们 , 还是时不时地将儿童写进诗中 。本期我们来读陶渊明和杜甫的几首诗 , 看诗人笔下的孩子是何情态 , 而作为父亲 , 诗人们对子女又是何心情 。 从两位大诗人的文字中 , 我们可以感受到独属于儿童的那份娇憨可爱 , 却也有弱小生命忍受饥饿之苦时的悲凉 。 而无论孩子聪颖或平庸 , 顽劣或驯良 , 都是诗人纷乱生活中最好的慰藉 。1虽有五男儿 , 总不好纸笔先来读一首《责子》 , 看看诗人陶渊明的五个儿子:/ /白发被两鬓 , 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 , 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 , 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 , 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 , 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 , 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 , 且进杯中物 。/ /诗题叫“责子” , 但并非耳提面命的训斥 , 倒是日常随意的感慨 。 此“责” , 不是责备 , 也不是责骂 , 而是嗔责 。诗人端着酒杯 , 自叹年事已高 , 儿子们也不小了 , 可没有一个“好纸笔”的 。 有五个儿子 , 在古代首先就算“有福” , 但如果儿子不爱读书 , 为父自然要为其前途担忧 。 “虽有五男儿 , 总不好纸笔” , 诗人从心底感到失落 。陶渊明的五个儿子 , 小名分别叫舒、宣、雍、端、通 。 下面诗人一一“责之” 。 大儿子阿舒已经“二八”一十六岁 , 可生性懒惰无匹 。 二儿子快十五了 , 至圣先师孔子可是“十有五而志于学” , 但阿宣对文术毫无兴趣 。 雍、端是双胞胎 , 十三岁的人了 , 连简单的加减算术都不会 。 小儿通子眼看就满九岁 , 成天只知道寻好吃的 。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的诗人 , 生了五个儿子 , 却没有一个像自己 , 没有一个承“父业”的 。 这是怎么回事?又有什么办法呢?陶渊明虽不免失落 , 但对于这些问题 , 他并不追究 , 而是淡然地作为“天运”来接受 。 孩子有孩子的命 , 有他们自己的人生 , 既然父亲的喜好没能“影响”他们 , 那就是“天运苟如此” 。 每个人的人生都得自己去过 , 强求不得代替不得 , 且孰得孰失又如何得知 , 还是“且进杯中物”吧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409年 , 陶渊明四十四岁 , 已彻底辞官三年 。 作为父亲的陶渊明 , 先后几次入仕皆为了养家糊口 。 但他不能适应也不想强迫自己适应官场 , 最终毅然决然地选择过他想过的生活 。辞官后家人生活依然很困难 , 儿子们也没能很“优秀” , 按照现在一些人的标准 , 他的做法可能被贴上“不负责任”的标签 。 然而 , 超出世俗之见 , 真率地对待自己和家人 , 这正是陶渊明人格中很先锋的所在 。丹麦哲学家、诗人克尔凯郭尔说过 , 热爱工作的人将生下他的父亲 。 陶渊明不想生下他的父亲 , 作为一个诗人 , 他想生下的是他的先知 。 或许陶渊明是古典诗人中唯一具有先知色彩的诗人 。在《责子》诗中 , 可以感知陶渊明的态度是放松的 , 口头上在“责” , 但心情却是“嘉孺子” 。 诗人语气亲切 , 儿子们的形象也天真可爱 。 宋代诗人黄庭坚读了此诗之后 , 随笔写道:“观渊明此诗 , 想见其人恺悌慈祥 , 戏谑可观也 。 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消而渊明愁叹见于诗耳 , 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 ”此诗语调戏谑 , 笔触类似漫画 , 因此不可执着认定渊明的儿子们皆不肖 。 或许他们的确不爱文术 , 但重点是渊明的态度 , 他并没有真的为此愁叹不已 。 不过喝酒时偶发几句感慨 , 顺其自然而已 。杜甫在《遣兴五首》其三末曰“有子贤与愚 , 何其挂怀抱” , 遣兴者 , 亦即兴之感 , 杜甫的意思是 , 儿子有没出息大可不必挂怀 , 他是在开渊明的玩笑 , 或许也是自喻 。周作人在《儿童杂事诗》一书中 , 有几首专评陶渊明 , 题为《陶渊明》的一首曰:“但觅栗梨殊可念 , 不好纸笔亦寻常 。 陶公出语慈祥甚 , 责子诗成进一觞 。 ”可谓渊明知己!陶渊明的五个儿子非懒即笨,是他不负责任?
陈宗训《小庭婴戏图》2败絮自拥 , 何惭儿子为了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 屡次辞官 , 没有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 , 这算不算一种自私?对此 , 陶渊明回答:败絮自拥 , 何惭儿子?!五十岁那年 , 渊明患疟疾病重 , 自以为将不久于人世 , 便与五个儿子立下遗言 , 即《与子俨等疏》 。 虽然他后来病愈 , 但这封准遗书却是他真实的辞世心声 。在遗书中 , 他对五个儿子表白心迹 , 承认自己“性刚才拙 , 与物多忤 。 自量为己 , 必贻俗患 。 僶俛辞世 , 使汝等幼而饥寒” , 对儿子们抱有歉意 。 但他希望他们能理解此乃天性使然 , 接着他告诉他们自己理想的生活是这样的:“少学琴书 , 偶爱闲静 , 开卷有得 , 便欣然忘食 。 见树木交荫 , 时鸟变声 , 亦复欢然有喜 。 常言五六月中 , 北窗下卧 , 遇凉风暂至 , 自谓是羲皇上人 。 ”他对儿子们唯一的期盼就是 , 他们兄弟五人能够和睦相处 。 这是最低要求 , 也是最高要求 。 他的人生理想同样 , 是最简单的 , 也是最难以实现的 。 如果一个人能把简单的事做好 , 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 追求自己人生自由的父母 , 也一定会给子女以人生的自由 。 这也是个简单的道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