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 生活在隐蔽角落中的恋童癖:男性患病率可能超过3%,一生难被治愈

采访人员丨李鹏亮 编辑丨孙杨
近日 , 中国英孚教育外教被爆 “性剥削”未成年中国女学生的话题引起热议 。 美国47岁男子柯蒂斯·鲍德温持有许多未成年女学生的裸露视频 , 在美国还通过微信威胁女孩拍摄裸露视频 。
目前 , 柯蒂斯被美国司法部起诉 , 将面临性剥削、传播儿童色情制品的罪名指控 , 可能被判最低十五年、最高五十年的刑期 。
另一个著名的性侵儿童罪犯 , 素媛案原型赵斗顺即将出狱的消息 , 也牵动着网友的心 。 随着其出狱的日期越来越近 , 人们不禁开始担忧再有女童遭遇毒手 。 青瓦台网站上 , 数十万韩国民众联名请愿 , 反对赵斗顺出狱 , 甚至主张判处死刑 。 安山市市长也收到3000多通电话抗议赵斗顺返回安山市居住 。
【性侵 生活在隐蔽角落中的恋童癖:男性患病率可能超过3%,一生难被治愈】随着网络媒体的发达 , 各种儿童性侵事件不断被曝光 , “恋童癖”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 , 成为儿童性侵犯的代名词 , 被公众严厉谴责 。
“炼铜biss”(恋童必死)和它的谐音在每起儿童性侵案件之后都会出现在各类网络社交平台中 。 愤怒的网友会质问 , 为什么不化学阉割 , 为什么不物理阉割 , 为什么不直接枪毙 。
但实际上 , 愤怒的网友可能找错了讨伐的目标 。 将性侵儿童的罪犯和恋童癖画上等号 , 这种提法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心理疾病恋童癖和犯罪行为儿童性侵 。 不是所有的儿童性侵犯都是恋童癖 , 也不是所有的恋童癖都会性侵儿童 。 了解恋童癖和儿童性侵犯的区别 , 可以让人们更了解儿童性侵的真实原因 , 从而更有效地防范 , 保护儿童免受侵害 。
性侵 生活在隐蔽角落中的恋童癖:男性患病率可能超过3%,一生难被治愈
文章图片

性侵儿童的罪孽 , 射到恋童癖的靶子上
网络上喧嚣了半年之久的鲍毓明“性侵养女”事件在近日给出了官方调查结果 , 尽管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调查结果表明“养女”韩某某已成年 , 性侵犯罪的证据也不充分 , 但许多网民并不愿意把恋童癖的帽子从鲍毓明头上摘下 。 有网友把整件事总结为“恋童癖遇到了诈骗犯” 。
自“性侵养女”案曝光伊始 , 鲍毓明就被打上了“恋童癖”的标签 , 这也是社会关注此案长达半年之久 , 屡屡推进司法调查的原因之一 。
而稍早前的“王振华猥亵女童案” , 则证据确凿 , 最终王振华一审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 。 不过对于这一判决 , 公众显然不太满意 , 凤凰网财经发起的网络投票调查显示 , 18万参与投票的网民中 , 超过7成认为量刑太轻 , 另有近2成认为“应让他在监狱中度过余生” 。
性侵儿童历来是道德的禁区 , 公众往往报之以最严厉的道德谴责 。
每一起儿童性侵案件曝光 , “炼铜biss”(恋童必死)和它的谐音都会出现在B站的弹幕、豆瓣的小组、知乎的评论中 。 在国外 , 从事恋童癖的科学研究的人可能受到家长们的聚众抗议和人身攻击 , 甚至恋童癖(pedophile)这个单词本身也衍生出很多骂人的词汇 , 表示下贱、变态 。
英国心理咨询师协会的华人心理咨询师京余在访谈英国家长时发现 , 家长们谈及恋童癖时异常愤怒 , 认为“只要性侵小孩的都该死该枪毙”;女儿问什么是恋童癖 , 妈妈说“是很坏很坏的人 , 是变态” , 警告女儿一定要远离这样的人 。
恋童癖像一个靶子 , 承担着公众对于儿童性侵的愤怒 。 就像这位家长一样 , 很多人往往把恋童癖等同于儿童性侵犯 。
但事实上 , 两者是不同的概念范畴 。 恋童癖是一种精神疾病 , 儿童性侵是犯罪行为 。 更准确地区分和认识两者 , 或许可以更好地预防儿童遭受性侵 。
性侵 生活在隐蔽角落中的恋童癖:男性患病率可能超过3%,一生难被治愈
文章图片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与诊断统计手册》(DSM5)和《国际疾病分类》(ICD11) , 恋童癖的正式称呼是恋童障碍 , 指对青春期前儿童有持续性、经常性的性冲动或性幻想的症状 。
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迈克尔·赛托(Michael C. Seto)指出 , 人们通常会错误地直觉性假定:不是恋童癖的人没有理由侵犯儿童 。 事实上 , 没有恋童障碍的人也可能对儿童做出侵犯 。 儿童身体发育不完全 , 反抗能力弱 , 更好控制 , 表达异常情况不受重视 。 这些都可能驱使罪犯选择儿童进行侵害 。
对儿童性侵犯的研究也表明 , 不是所有罪犯都具有恋童倾向 。 根据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理学家胡伯特的估计 , 儿童性侵犯中真正是恋童癖的只有20% 。
也不是所有有恋童癖的人都会侵犯儿童 。
DSM5推测 , 恋童障碍在男性人群中最高可能的患病率在3%-5%之间 。 按照这个数据 , 中国男性恋童癖患者数量将有超过两千万男性 , 平均每二十多名男性中就有一个 。 从数据上不难看出 , 只有极少部分恋童癖会真正实施性侵行为 。
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 , 京余在采访中称 , 如果具有健全的社会功能 , 恋童癖患者往往能克制自己对儿童的性冲动 , 不伤害儿童 。 因为一旦实施性侵被发现 , 往往意味着一个人整个社会关系的破裂 。 而实施性侵的恋童癖患者往往具有一定的反社会结构 , 他们因为个人的、社会的原因 , 更难以控制自己的冲动 , 更容易犯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