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诺奖得主为什么“反独立学科的科研”?看看世界顶尖科学家们流行的破圈跨界( 二 )


如果AI参与其中 , 不仅能提升范围、提高效率 , 分析更大量的基因数据 , 更能分析出基因之间的交互 , “弄明白所有基因功能 , 才能守护甚至重建生态系统 , 明白人与万物未来进化的潜能 。”
2017京都奖基础科学奖得主格雷厄姆·法夸尔其实是个植物学家 , 但视野也是整个地球学 。他认为 , 不仅在宏观层面 , 植物在微观层面上也与全球气候变化关联着 。
为此 , 法夸尔研究植物叶子的细微变化 , 它们吸收长波辐射 , 反射短波辐射 , 让人们包括鸟类、昆虫等感受到其辐射的热量 , 这种热量也使得它们自己让水分从叶子表面蒸发 。另外 , 常见的绿叶光合作用看起来是一种比较低效、可以忽略的能量转化过程 , 其实也可以与地表能量变化结合起来进行新的研究 。
或许 , 学科跨越还未到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研究代数几何的2010年菲尔兹奖得主吴宝珠就以黎曼猜想为例说事 。这一19世纪中期就提出的著名猜想 , 在当时就引起很大轰动 , 时至今日仍是数学界最难解开的谜题 , 却依然没有很好的进展 。“这些理论与解读自然直接相关 , 最大突破可能来自不同领域交叉 , 比如统计学、数学与物理学相结合 , ”吴宝珠非常乐见产生由此产生新的想法 。
【不分彼此融汇成为常态】
科学|诺奖得主为什么“反独立学科的科研”?看看世界顶尖科学家们流行的破圈跨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学科与学科之间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实 ,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也不能截然两分甚至彼此孤立 。
“当今科技对疾病防控 , 尤其是在病毒类疾病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 还远远不足 。”拉斯克奖有诺奖风向标之称 , 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得主大卫·鲍尔科姆 , 谈及一种责任感 , 意即“从科学到科技”转变的责任 。
在鲍尔科姆看来 , 当今国际上 , 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区别被过度放大、太过强调 , “基础与应用之间的距离太夸张了 , 当然一些科学家自身也定位于基础科学家或应用科学家 , 默认了这种差异 。”
他建立实验室至今 , 获得超过20年的持续资助 , 一直记得支持者当时就对他和同事说 , “希望你们做重要的科研 , 不论是基础的还是应用的 。”鲍尔科姆表示 , 做基础研究要想到如何可应用;而做应用研究 , 也要想到如何去跟进 , 不止于自己跟进 , 可以被其他有能力的人去跟进去实现 。在制药领域 , 有些药物虽不盈利却能治病救人 , “这样的研究 , 不论基础或应用 , 不能挣大钱 , 但真正造福人类 。”
今年继续在中国上海进行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 虽然刚闭幕 , 而余音绕梁 , 何止三日才绝?不同学科领域的百余位顶尖科学家 , 以及诸多“后浪”青年乃至少年科学家 , 在同一屋檐下交流与碰撞 , 擦出各个不同专业的灵感的火花、思维的火苗 。正如朱棣文院士所言 , 期望这样的交融汇聚成为全球科学界的新常态 , 甚至永不落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