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中科院科技扶贫:因地制宜“开药方”精准实施“拔穷根”

中新网北京11月1日电 (采访人员 孙自法)在广西环江,科研成果应用让当地实现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农户增收脱贫的双赢;在贵州水城,依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助力,推动当地玄武岩资源“点石成金”,特色猕猴桃、食用菌和小刺梨、小黄姜发展成为大产业……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在科技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科技综合优势,因地制宜“开药方”、精准实施“拔穷根”,通过持续多年科技攻关、成果应用和示范推广,包括环江、水城在内,由中科院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的国家级贫困县,目前均已顺利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
环江县一处“种草养牛”基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研究员、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挂职副县长曾馥平(左)与一位毛南族民众交流牧草种植收割情况 。孙自法 摄
生态移民打造“肯福模式”
1993年,中科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签订“广西石山地区开发治理研究合作协议”,翌年8月,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就组织30多人的科技队伍来到广西深山中的深度贫困县、也是唯一毛南族自治县的环江县,持续开展喀斯特区“生态移民-科技扶贫-石漠化治理-特色产业发展试验”示范工作 。
被当地毛南族乡亲们亲切称为“真扶贫”的曾馥平研究员,是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最早来环江开展科技扶贫的科研人员之一,他1998年起还挂职环江副县长至今,全程参与科技扶贫研究攻关和示范推广,全身心投入推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工作 。
曾馥平介绍说,针对环江县大石山区交通不便、生态脆弱和资源匮乏等问题,中科院1995年提出环境移民和异地科技扶贫的设想,并和当地政府共同选择在环江县城北3公里处的肯福建立异地移民的科技扶贫开发示范区,通过研究移民环境容量,编制综合开发建设规划,重点进行技术产业培植与强化关键技术攻关、配套技术集成,为喀斯特地区提供异地扶贫开发示范样板与技术辐射源 。
同时,根据当地生态系统特点,合理配置各项用地,避免了以往移民过程中出现的因不合理开垦产生的水土流失、环境恶化、再度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 。
环江县的生态移民从大石山区迁出97户520人到肯福示范区安置,谭建华便是当年最早搬出的村民之一,正在家中一楼忙着收拾一袋袋红心柚子准备装箱销售的他回忆,没有迁出来之前,家里穷得“早饭吃了不知晚饭在哪里”,现在,每年的柚子收入就有5万元,日子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了 。
环江县原人大副主任、当年动员移民并带头率领全家搬到肯福的谭继荣说,中科院在示范区规划“山顶林、山中果、山脚粮”布局,形成了红心柚、砂糖橘、沃柑特色果林及种桑养蚕、甘蔗、畜禽、蔬菜等支柱产业,并建立“科研单位+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真正让移居村民“进得来、住得下、富得起” 。
如今,肯福生态移民示范区人均纯收入从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4460元,超过环江全县和周边地区的平均水平 。这一富有科技含金量的扶贫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在实地考察后誉为“肯福模式”,也为中国其他贫困地区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环境移民提供了宝贵经验 。
水城县一处小黄姜种植地,中科院地球化学所研究员余德顺(左)现场向当地种植大户指导小黄姜种植技术 。孙自法 摄
“种草养牛”促生态与经济双赢
在“九分石头一分土”的环江大石山区,通过“肯福模式”的生态移民虽然解决了部分贫困农户的“燃眉之急”,但如何帮扶没有搬迁依然留在山里的农户脱贫也是迫在眉睫 。
为此,基于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持续多年的喀斯特生态功能研究成果,科技扶贫专家因地制宜提出“种草养牛”的保护性发展模式,立足当地特产“环江菜牛”发展需求,引导农民不再种植加剧侵蚀土壤的玉米,改为构建木本饲料植物群落,种植优质牧草,大力发展肉牛圈养 。
“种草养牛”模式一方面形成喀斯特农牧复合生态系统,大大减轻了垦殖活动对坡耕地的破坏,另一方面,草食畜牧业成为农民新增收入的主要来源 。如今,经过科研人员努力示范和推广,“种草养牛”模式已在环江喀斯特地区实现生态恢复重建与经济发展脱贫增收的双赢 。
曾馥平说,牧草是多年生植物,不用翻耕,只在种植时翻耕一次,大大减少了土地扰动;利用牧草养牛、卖牛能增加农民收入,牛粪可用作有机肥和生产沼气,是一举多得 。在环江县应用示范区,当地“种草养牛”农户年收入已从过去每年500-600元,提高到现在每年7000-8000多元 。
在“种草养牛”基础上,科研人员又陆续研究推出“种桑养蚕”、种植生态高值中草药等“近自然的农林牧复合系统与保护性发展模式” 。
在环江县古周-下塘示范区,中科院构建了草-畜-沼-湿地-林循环利用模式,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至2019年,示范区植被覆盖率提高40%左右,达到90%,土壤侵蚀模数下降30%左右,土壤碳储量增加21%,农民人均收入由2012年的36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2180元 。
谈起来环江已开展26年科技扶贫工作的经验时,曾馥平说他最大的感受是通过科技手段最大程度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双赢——既有利于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又能推动当地农户增收发展经济 。他透露,中科院在环江的科技扶贫工作,已被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林业局作为重要的科技扶贫和石漠化治理示范样板,在广西多个市县广泛应用,并推广到贵州、云南等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