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长三角示范区揭牌一周年,32项制度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没有一种坚守会被辜负 , 只要彼此守望 , 就能战胜一切难题 。 最终没有打倒我们的 , 只会让我们更强大 。 ”2020年10月30日 , 华为 Mate 40系列在国内发布 ,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针对近期企业面临的困境 , 在发布会上作出回应 。
这家“国货”巨头已经加快自研之路 。 9月份刚刚在上海青浦开工的华为青浦研发中心 , 未来将助力企业破除“芯”病 。
2020年11月1日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迎来揭牌一周年 。 过去一年 , 在青浦、吴江、嘉善三地2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 长三角示范区在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创新 , 32项制度创新建设成果、60个重点项目结出果实 。
华为等企业扎堆青吴嘉 , 是冲着江浙沪地区的产业集中、科研实力、人才聚集、资本积累而来的 。 但是这些要素分属不同行政区划 , 如何有效流动 , 为市场所用?
在“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制度创新探索中 , 示范区聚焦跨域区域协同发展中的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信用管理八个方面中最具共性的问题 , 进行了系统化、开创性的改革创新 。
首先改革创新的制度是项目审批 。
2020年6月 , 两省一市共同编制报批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 , 着力解决毗邻地区规划底板不一致、规划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
这份规划标志着示范区2413平方公里实现了“一张蓝图管全域” , 是国内首份跨省域共同编制、具有法定效力的国土空间规划 。
长三角示范区还建立了统一的企业登记条件、程序、方式等标准规范;统一企业经营许可、资质互认制度 。
在人才方面 , 示范区相继推出一体化示范区外国人工作许可证(A类)跨区域互认 、一体化示范区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一体化机制 、一体化示范区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等机制 , 最大限度破除限制人才流动的门槛 。
2020年4月 , 一体化示范区推出《关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化落实金融支持 政策推进先行先试的若干举措》 , 探索开展金融同城化服务 , 降低金融跨域交易成本 , 构建金融监管合作新模式 , 促进金融资本流动 。
过去一年 , 长三角示范区实现了跨省际项目审批更高效 , 人才流动更便捷 , 资本交易更低成本……
界面新闻|长三角示范区揭牌一周年,32项制度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本文插图

上海青浦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 ,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探索“理事会—执委会”、“开发者联盟”运行机制 , 构建形成跨区域治理新格局 , 即业界共治、机构法定、市场运作 。
不同于其他行政区域 , 企业在一体化示范区的参与度更深、参与感更高 。 政府、企业实现了双向赋能 。
2020年8月26日 ,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正式成立 , 阿里巴巴、华为、普华永道、三峡集团在江浙沪正式“建群” 。
仅过2个月 , 10月底 , 长三角示范区开发者联盟首次扩容 , 13家新单位入盟 , 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同济大学等在内的13家单位正式加入长三角“朋友圈” 。
其中 , 富通集团在嘉善建设光通信全产业链项目;中关村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园业已开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浙江嘉善示范区项目已经启动……
作为开发者联盟轮值执行长单位 , 三峡集团党组成员杨省世介绍 , 联盟自今年8月25日在上海成立以来 , 各成员单位共商共谋 , 共同传播示范区品牌 , 聚焦示范区建设 , 为示范区持续导入优质资源 , 共建示范区创新生态圈 ,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 , 推动各类重点项目、实施方案等相关工作稳中有序进行 。
比如 , 三峡集团牵头编制以“一河两湖”为核心的示范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 出资建成环元荡岸线贯通修复示范段环境提升项目 , 打造跨域项目一体化建设新模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