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次资讯|王阳明给出了答案,“性善、性恶”争论千年

说起人性的善恶 , 电影《烈日灼心》当中有过一段关于人性的言论让人记忆深刻:你知道什么是人吗?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的总和 。 他有你想象不到的好 , 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恶 , 没有对错 , 这就是人!
这段话总结了组成人性的基本构成和显现条件 , 非常具有哲学思考 。 归结到最开始发生的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 。
孔子最早提出过:性相近 , 习相远也 。 同是儒家学说的孟子和荀子就也发生过这样的讨论 , 孟子说:性本善 。 荀子说:性本恶 。
而在世界宗教的不同派别当中也有这样的讨论 , 天主教的观念是:人生来就有着七中原罪 。 佛教的观念是:众生皆苦 , 为善方度 。
其实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从开始拥有哲学思想的时候就被争论了上千年 。 但最终王阳明的一段短偈给出了从古至今的最好答案 。
胖次资讯|王阳明给出了答案,“性善、性恶”争论千年
文章图片
王阳明
善和恶的源头和辩证
如果想要谈论“善恶” , 就必须要了解“善”和“恶”是什么意思 。 首先善在汉语里的意思是好的意思 。 比如古人会提出一个建议 , 而那个人只需要回答一个字“善”就可以了 。 它表达一个“同意、没问题、就这样做”的肯定意味 , 这就是说 , 善讲的是一个非常概括性的含义 。
古代金文当中的善是一个羊在上面 , 下面横着两个言 , 如果理解成两个人正在对话交流也可以 。 从金文的意象上来看 , 善这个字原本指代是沟通上的没有障碍 , 而引申出的含义是“吉”的意思 。 也就是说“善”被中国古代人理解为:带着吉祥的言语来进行沟通 。
这可以说非常根源地表达了善 。 因为通常中国人不是特别会表达善意 , 而且也不容易感受到善意 。
而与“善”对立的便是“恶” , 恶的概念和善正好相反 , 通常表达一个非常不好的事情 。 也表达一个否定的意味 。 这个字如果按照今天的写法拆开来看的话 , 是一个“亚”一个“心” 。

如果来单纯的看“亚”这个字 , 它代表的意思通常是“第二的 , 次一等的” 。 还有另外的一个意思是“第二个” , 我们如果相当然的去理解的话 , 也可以理解为:带着第二个心来和人交往 , 这会让人讨厌的 。
其实“亚”在古代金文当中是一个类似空心十字的形状 , 而那时“七”这个数字的写法就是十字 。 而且七这个数字在古代是非常不吉利的 , 它代表了“死亡” 。 可见“恶”从古的含义就是不美好的 。
善与恶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关于伦理和哲学的概念 。 从哲学的角度上讲 , 善和恶其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比如有人曾经问智者苏格拉底:什么是善 , 什么是恶 。
苏格拉底反问:请问盗窃是善还是恶?那人回答:是恶 。
苏格拉底说:那盗窃敌人是善是恶?那人回答:是善 。 苏格拉底说:也就是说盗窃朋友是恶了?那人回答:是的 。
苏格拉底又问道:如果朋友要用刀子自杀 , 你为了救他 , 盗窃了他用来自杀的刀子 , 你是善是恶 。 那人哑口无言 。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 , 善和恶需要一个规则和道德体系去判断 。 这与人的本来面目没有关系 , 只与其他人如何看待一个人的行为有关系 。
苏格拉底的思考
“性善”的由来
孟子曾经给“性善”举过例子 , 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从骨子里就有一种“善”叫“不忍心” 。 或者说叫“恻隐之心” 。
但其实这种恻隐之心的来历在孟子的那个时代只能从哲学的角度去讨论 。 而如今经过一些科学家们的论证 , 证明人其实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 。 而动物其实并不具备“性善”的本质 , “恻隐之心”其实也只是他人对于“善”的判断 。 一个人当下的行为是善意还是恶意从来都只有当下的自己知道真相 。
孟子还将“性善”用儒家的思想进行了一番具体的解释 , 他说:恻隐之心 , 仁之端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