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从六件事来看赵普的性格

赵普曾经策划和拥护赵匡胤做皇帝 , 并亲自把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 。 赵匡胤做了皇帝之后 , 任命赵普为宰相 。 赵普当然不负众望 , 为赵匡胤治理天下 , 从来不敢有什么懈怠 。 只是他也有些毛病 , 譬如纵容手下贪污腐败 , 收受贿赂等 , 直到被人弹劾 , 被分权降职 , 到了宋太宗的时候才重新起用他做宰相 。
赵匡胤|从六件事来看赵普的性格
文章图片

【赵匡胤|从六件事来看赵普的性格】从赵普的六件事似乎可以看到他的性格 。
当初 , 赵匡胤地位低下 , 赵普与他交往 。 赵匡胤拥有天下以后 , 赵普多次把贫贱时的不足拿出来进言 。 赵匡胤豁达 , 对赵普说:"如果在尘埃中可以识别天子、宰相 , 那人们就都去访求他们了 。 "赵普从此不再说这些事 , 也不再拿这些事进言 。 赵普有点自己的小心思 , 在赵匡胤贫贱时与之结交 , 属于有眼光 , 看对了人 。 而赵匡胤做了皇帝之后 , 赵普身为宰相就不应该再说那些贫贱时的毛病 , 而应该以天下为己任 。 那为什么赵普还要说呢?因为他要时时提醒赵匡胤"苟富贵 , 勿相忘 。 "一定不要忘了穷哥们 。 虽然赵匡胤让他做了宰相 , 但是他还是对自己的地位有点担忧 , 怕赵匡胤严明赏罚之后 , 会对他下手 。 所以要提醒 , 要说过去的毛病 , 还要赵匡胤知道 , 只有赵普掌握赵匡胤的一点小毛病 , 甚至一些缺点 , 赵匡胤 才会善待赵普 , 赵普就不会说出来 , 以免让身为皇帝的赵匡胤蒙羞 。 可是 , 赵匡胤不理那个茬 , 也不理赵普的小心思 , 而是一句话就解决了问题 。 隐含的意思是 , 英雄不问出处 , 皇帝、宰相也不问出处 , 你就不要说过去的一些不足了 , 以免把自己也绕进去 , 让自己也蒙羞 。
赵匡胤|从六件事来看赵普的性格
文章图片

赵普年轻的时候学习为官之道 , 没有什么学问 , 等到担任宰相 , 赵匡胤经常劝他读书 。 他晚年手不释卷 , 每次回到住宅 , 关上门 , 打开书箱子取书 , 阅读一整天 。 到第二天处理政务 , 处理决断如同流水 , 一点都不迟滞 。 等他去世以后 , 家里人打开箱子查看 , 里面只有《论语》二十篇 。 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来源 , 但还是有失偏颇 。 赵普年轻的时候不读书 , 即使赵匡胤劝读 , 他也不读书 。 到了晚年 , 自己关起门来读半部《论语》 , 算是有点进步了 。 但那半部《论语》真的就可以治天下吗?绝对不能 。 以整部《论语》之仁治天下尚且不可 , 更别提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了 。 恐怕赵普是为了增加其读书的神秘性 , 故意秘不示人 , 故弄玄虚吧 。 或者后人为尊者讳 , 不说他读半部《论语》的偏颇 , 亦未可知 。
赵普性格深沉而高傲 , 虽然多嫉妒刻薄 , 但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 宋初的时候 , 在相位的人多数气量狭隘 , 因循沉默 , 赵普却刚毅果断 , 还没有谁能和他相比的 。 他曾上奏保举某人担任某官 , 赵匡胤没有任用 。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 , 保举这人 , 赵匡胤还是不任用 。 第三天 , 赵普还是保举这个人 , 赵匡胤发怒 , 撕裂奏章 , 扔在地上 。 赵普面不改色 , 跪在地下 , 拾起奏章带回去 , 贴贴补补 , 把撕碎的奏章修补好 , 又像原先一样上奏 。 赵匡胤这才明白 , 终于任用了这个人 。 赵普保举某人 , 可谓不遗余力 。 四次保举 , 坚持不懈 , 即使赵匡胤发怒也在所不惜 , 直到赵匡胤采用自己的建议 。 可见 , 赵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和骨气 。
赵匡胤|从六件事来看赵普的性格
文章图片

群臣应该升官的时候 , 赵匡胤厌恶其中一个人 , 不肯授予他官职 。 赵普坚持为他请求 , 赵匡胤生气地说:"我就是不给他升官 , 你能怎么样?"赵普说:"刑罚用来惩处罪恶 , 奖赏用来酬答功绩 , 这是古今共同的道理 。 而且刑罚奖赏是国家的刑罚奖赏 , 不是陛下的刑法奖赏 , 怎么能用喜怒来决定?"赵匡胤非常生气 , 站起身来 , 赵普跟着他 。 赵匡胤进入内宫 , 赵普站在宫门口 , 很久不肯离去 , 终于得到赵匡胤的许可 。 赵普坚持己见 , 坚持得有理有据 。 他以法律为准绳 , 而不是以皇帝好恶为准绳 , 坚持刑罚奖赏的普适性 , 而不是要赵匡胤用权大于法的行为干涉律法 。 赵匡胤许可他 , 就是对于他所坚持意见的一种默认 , 不对外公开就是不想让外人知道皇帝这种干预刑罚赏赐的行为 , 当然 , 皇帝更不可能公开认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