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作为,【中国科学报】小学科


中国科学院|大作为,【中国科学报】小学科
文章图片
图1.2007年 , 陈旭院士(右)、戎嘉余院士在新疆库鲁克塔格无人区开展含油气地层考察
中国科学院|大作为,【中国科学报】小学科
文章图片
图2.第一枚金钉子标志碑(1998)
中国科学院|大作为,【中国科学报】小学科
文章图片
图3.三峡埃迪卡拉生物群挖掘现场 。 袁训来供图
中国科学院|大作为,【中国科学报】小学科
文章图片
图4.第一枚金钉子层位
中国科学院|大作为,【中国科学报】小学科
文章图片
图5.X射线断层成像显微镜
中国科学院|大作为,【中国科学报】小学科
文章图片
图6.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楼
中国科学院|大作为,【中国科学报】小学科
文章图片
图7.热电离质谱仪
位于南京玄武湖畔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是国际三大古生物研究中心之一 , 依托其成立的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虽然年仅20岁 , 但已成为本学科领域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在国内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专业研究基地 。
“我们做古生物研究没有国内第一的说法 , 要做就要力争国际一流和国际领先 。 ”作为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员 ,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告诉《中国科学报》 , “这是中科院院士戎嘉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 因为我国的化石材料在国际上是独一无二的 , 我们研究这些材料 , 必然要有国际视野 , 研究成果也必须要为全球性科学问题作出独特贡献 。 ”
近年来 , 随着新技术的兴起 , 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搭建起国际一流的科研技术平台 , 将前沿技术应用到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研究中 , 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 。
我国“金钉子”研究后来居上
2018年6月 , 我国确立的第11颗“金钉子”被“钉”在了贵州剑河 。 在这11枚“金钉子”中 , 来自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金钉子”研究团队主持确立了7枚 , 参与确立了2枚 , 在国内外同类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中独一无二 , 遥遥领先 。
地层“金钉子”比字面上用金子做的钉子要珍贵得多 。 国际年代地层表是研究地球历史、探索生命演化统一的时间标尺 , 然而国际年代标准如何确定 , 就需要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俗称“金钉子”来界定 。 作为特定时间段和时间点的全球标准 , “金钉子”的确立代表了一个国家地学研究的综合实力 , 各国学者都希望尽可能多地在自己的国家确立这样的国际标准 , 因此 , “金钉子”的确立也存在着激烈的国际竞争 。
我国的第一个“金钉子”是奥陶系达瑞威尔阶的底界 , 于1997年确立在浙江省西部的常山县黄泥塘剖面 , 是由实验室研究员陈旭带领国际研究团队完成的 。 2003年 , 陈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元动是我国第一枚“金钉子”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 他回忆道 , 第一枚“金钉子”的创建工作是从1990年开始的 。
这一年 , 在导师陈旭的指导下 , 张元动开始在浙江和江西交界的“三山地区”(江山—常山—玉山)搜集博士论文需要的笔石化石材料 , 主要针对奥陶系中部的一段地层 。 奥陶系形成于距今4.88亿~4.44亿年前 , 是地球海洋生命系统形成以来海洋生物开始急剧多样化的关键时期 。 全球奥陶系的“金钉子”研究工作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 , 但因面临诸多棘手难题而进展缓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