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拒绝投喂:赋予消费者关闭算法的权利
_原题为 拒绝投喂:赋予消费者关闭算法的权利
“算法”这个词 , 相信只要使用智能手机的人都或多或少听说过 。 前段时间 , “被困在算法里的外卖骑手”话题就引发大量关注 。 关于其中的是非 , 这里不作判断 。 但需要指出的一个现实是 , 在今天其实每个上网者都处于无所不在的算法牢笼中——任何一个App都有可能利用算法对用户进行投喂 。
日前 , 《半月谈》的一则评论称 , 让孩子走出“算法困境”已成为当下社会的重大课题 , 需要社会各界合力破解 。 文中所给出的建议之一 , 就是认为互联网平台应对系统进行更新升级 , 设置“关闭算法推荐”的选项 , 给用户自主选择观看内容的权利 。 该观点引发不少共鸣 。 有人指出 , 何止是孩子 , 成年人也应该获得选择算法的权利 。
客观而言 , 无远弗届的算法不只是在我们这里才有 , 它堪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共有现象 。 像在美国 , 就有人专门致力于对抗硅谷互联网公司让人上瘾的设计理论 , 并称其为“人类生存的一大威胁” 。 从积极的方面来说 , 算法契合了人性 , 能够最大化满足个人的信息偏好 。 这种精准投喂运用在其他领域 , 比如网络购物、叫外卖上 , 可以帮助消费者最高效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
但是 , 为获得算法便利所要付出的“代价” , 同样不容忽视 。 因为算法看似是对人性的顺从和迎合 , 实际上逐渐架空了人的自主选择权利 , 甚至削弱你的个人意识——很多人陷入算法的囚禁而不自知 。 不夸张地说 , 现代人可能除了睡觉时间不受算法控制 , 从醒来拿起手机的那一刻起 , 都进入了算法的操纵之中 。
有人说 , 这是发生在现代人身上的一种心甘情愿被“奴役”的现象 。 而面对“被奴役”还欲罢不能 , 这才是最可怕的 。 从小的方面说 , 无处不在的算法让更多人进入“信息茧房” , 每个人所看到的、听到的 , 都是被精心算计和投喂的 。 且不说 , 它可能给个体带来的封闭和麻痹 , 其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精神、多元视角也构成了冲突 。
从大的方面来说 , 当一个社会有无数个体蜷缩在“信息茧房”之中 , 这是否会加剧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分裂 , 制造更多的偏狭和偏见 , 确实值得担忧 。 即便算法将如何重新塑造个体 , 对社会的思想、文化乃至运行机制产生影响 , 还未有权威结论 , 但从已有的疑问来说 , 在崇尚算法便利的同时 , 不应该完全无视其伴生的风险 。
全面排斥算法 , 可能是一种“乌托邦”情绪 。 但是 , 鉴于算法可能存在的弊端 , 至少不应该把它当作一件理所当然、只能服从的事情 。 把选择权交给每个个体 , 或是一种相对务实的趋利避害之道 。 从技术上看 , 这也应该不难 。 唯一的难题可能在于它可能影响到网络平台的商业利益 。 但是 , 有多大的能力 , 就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 。 中国目前在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巨头式互联网企业 , 是时候考虑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实现更周全的平衡 。
【算法|拒绝投喂:赋予消费者关闭算法的权利】当然 , 为达到这种新的平衡 , 仅靠平台的自觉是不够的 , 监管层面也应该有相应的跟进和规范 。 最近 , 这个方面恰恰具备改变的契机 , 那就是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正在征求社会意见 。 其中规定 , 通过自动化决策方式进行商业营销、信息推送 , 应当同时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 , 这算是对大数据“杀熟”说不 。 在此基础上 , 能不能再进一步 , 要求每个互联网平台都赋予消费者可以关闭算法的权利?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 人会被“机器”替代吗?这是一个时常引发讨论的话题 。 相关结论应该说是比较清晰了 。 但相较于人工智能对“人”的挑战 , 如何避免被算法“囚禁” , 其实是一个更具现实感的问题 。 只不过 , 因为算法更隐蔽 , 因为它给个体带来的“麻痹” , 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和严肃讨论 。 这本身其实就是问题所在 。
任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
- 社会谈资|尼格买提被安排假唱,本人失落连声拒绝叫停,真唱时伴奏都没有?
- 张继科|《女儿们的恋爱》金晨拒绝张继科,原因竟与邓伦有关?
- 观点评论|双11减配降价?海尔空调官宣:拒绝价格战,只吹健康风
- 掌上新闻|为养宠物自己承包马场开动物园,拒绝德云社股份,于谦到底有多牛
- Maxine|视频会议卡成PPT?这套AI算法要帮用户化解这种尴尬 | 硬科技
- 广播新媒|女子从朋友手中购买玉石,鉴定结果却不同,朋友称居然不相信自己,拒绝退款
- 邓超|本来他才是跑男队长的第一人选!因太红拒绝参加,意外成就邓超
- 娱乐|一个被豪门拒绝,一个抛弃豪门,刘嘉玲与关之琳为同一个男人吃醋
- 拜登|拜登已获超270张选举人票并发表声明表示感谢 特朗普拒绝接受结果
- 农时|当全队要逮捕陈立农时,看到蔡徐坤的动作,真的是满屏写着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