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甘肃铜火法冶炼技工创新“乘风破浪”:20载革新工艺降损耗


中年甘肃铜火法冶炼技工创新“乘风破浪”:20载革新工艺降损耗
本文插图
图为10月中下旬 , 金川集团铜业公司熔炼分厂熔炼车间铜阳极板浇铸 。崔琳 摄
中新网兰州10月26日电 (采访人员 崔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今年42岁的李自玺供职已有22年 , 他从一名普通工人做起 , 如今已被破格提拔为甘肃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熔炼分厂生产副厂长 。
工作中 , 他坚持用创新“乘风破浪” , 比如:2009年时 , 炼铜转炉平均中修炉寿命只有120至130炉 , 每年耐火材料费用多花3000多万元 , 他和同事通过研发先进操作法、设备和工艺改造法 , 至2013年 , 中修炉寿命提高至230炉 , 最高超过300炉 , 年节省耐火材料费2000多万元 , 铜转炉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
中年甘肃铜火法冶炼技工创新“乘风破浪”:20载革新工艺降损耗
本文插图
图为熔炼车间生产出来的铜阳极板 。 阳极铜俗称“粗铜” , 是以铜精矿为原料熔炼的铜中间产品 , 一般含铜量98%~99% 。崔琳 摄
该炉寿命指标的提升过程 , 对李自玺触动很大 。 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成为新时代的技术工人?除了吃苦流汗 , 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升效益 。 此后 , 他创新的劲头更足了 , 牵头的技术项目多次在全国有色行业、集团公司获得奖励 , “技术能手”“首席技师”“青年岗位能手”“先进生产者”成为他的代名词 。
其实 , 李自玺的成长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 上世纪90年代末 , 年仅19岁的他从技校毕业后 , 被分配到金川集团铜业公司熔炼分厂熔炼车间当了一名转炉炉后工 , 开启了铜火法冶炼之路 。
近日 , 中新网采访人员走访熔炼车间看到 , 冶炼工人们在有着闪烁火光、灼热气流、较大噪音的环境下作业 。 李自玺接受采访时回忆道 , 当年捅风眼还没实现自动化时 , 他们需要用手抓住2.1米长的六棱实心钢钎 , 站在火花飞溅的熔炉前进行人工作业 , 条件比现在艰苦得多 。 要让沉甸甸的钢钎伸进熔炉并非易事 , 李自玺通过一遍一遍的练习 , 终于掌握了技巧 , 拿着手中的钢纤就如同孙悟空舞动手中的金箍棒一样灵活自如 。
起初 , 面对恶劣的作业环境 , 李自玺总是没精打采 , 甚至想要逃离 。 还好他的启蒙恩师、甘肃省劳模陶广山言传身教点醒了他 。 记得有一次 , 炉窑现场出现了问题 , 上夜班的李自玺本可以把问题留给白班的工友去处理 , 陶广山却要求说:“李自玺 , 你跟我一块干!”
“年轻人 , 不能眼高手低 , 总觉得自己是匹千里马 , 没有伯乐来赏识发掘;而是要学着当金子 , 展现出才华别人自然就会发现 。 ”李自玺的师傅告诉他 。 李自玺不希望因为工作 , 被人低看一眼 , 他选择主动冲锋在前 , 很快成为班组里难得的多面手 。
2011年 , 李自玺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了公司近千万元的项目——“4号、5号转炉残极加料机组”技改的设计、施工、试车以及生产全过程 。 2013年 , 他又与国内高校教师、高科技企业人员一同被中国有色行业协会聘请为“铜冶炼转炉仿真系统”开发人员 , 负责主要数学模型的建立 , 该系统能实现由学生转为技工的无缝对接 , 目前已应用于全国高职院校、同行业企业技术比武 , 项目获得金川集团公司技术改进奖 , 全国有色行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
在为企业增效过程中 , 李自玺又发现公司转炉年产16万吨含铜5%的炉渣 , 一年有8000吨铜进到选矿 , 选矿只能回收85% 。 这就意味着一年将有1200吨铜损失 , 价值近5000万元 。 2017年的时候 , 他从转炉的配料、添加溶剂、渣层厚度、渣二次沉淀等方面全程实施精细化分析控制 。 经过一年的摸索 , 将炉渣含铜量下降到1.5%以下 , 每年减少铜金属损失900多吨 , 创造经济效益3000万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