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资讯|“双11”“哑火” 银行系电商沦为鸡肋?
_原题为 “双11”“哑火” 银行系电商沦为鸡肋?
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节“双11”即将到来 , 相比各大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密集预热 , 银行系电商平台显得较为冷清 。 10月27日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银行系电商对“双11”预售热情明显不足 , 在宣传造势方面发力不够 , 普通商品的销售情况更是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 用户使用率不高、知晓程度不足已成为制约银行系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 。 在分析人士看来 , 相比自身展业 , 与成熟电商进行深度合作或许会成为银行系电商下一步的发展路径 , 但需协调好双方既有业务及对应利益分配等问题 。
银行系电商“双11”预热静悄悄
自2012年开始 , 银行系电商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八个年头 , “双11”将至 , 相较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刷屏狂欢 , 银行系电商的宣传依旧较为低调 。
在银行系电商平台中 , 最被人熟知的就是工商银行“融e购”以及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两大平台 。 股份制银行 , 例如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也在App中 , 以信用卡商城方式建立了属于自身的电商平台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在“双11”前夕 , 工商银行电商平台“融e购”在官网打出了“亿元补贴”“鲸打细算、惠享补贴”等预热字样 , 预热期为10月19日-25日 , 爆发期为10月26日-11月8日 , 消费者可以享受超级品类跨店满减活动 , 冲刺期为11月9日-25日 , 可享受全品类跨店满减活动 。
从产品类别来看 , 工商银行“融e购”主要分为消费扶贫、进口好物、积分兑换几大板块 , 也专门为消费者设置了“限量秒杀”专区 。 10月27日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在“融e购”看到 , 一款可以使用积分电子券兑换的剪刀已售577件 , 售价为15.9元 , 该产品近日曾参加秒杀活动 , 彼时9.9元 。 而同款商品在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售价为6.9元 , 销量高达数千笔 。 相较秒杀专区的产品 , 普通商品的销售情况更是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 30天销售量仅为1件 , 无消费者评论现象已成为常态 。
文章图片
而建设银行电商平台“善融商务”个人商城并未标注“双11”预热的字样 , 主要多以推销该平台的扶贫产品为主 。 “善融商务”客服人员向北京商报采访人员介绍称 , 暂时没有接到相关“双11”的宣传通知 。 同样的 , 在农业银行App中 , 也并未直接标明“双11”预热板块字样 , 仅设置了扶贫商城供消费者选购商品 。
谈及银行系电商面对“双11”宣传热情明显不足的原因 ,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分析认为 , 银行跨界做电商在消费场景、客户体验上竞争力相对不足 , 相应人才储备不足 , 市场竞争方面偏向保守;电商为银行带来数据、一定数量的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 , 也面临假冒产品、消费者投诉纠纷、市场品牌声誉等风险 。
使用率低、客户转化黏性不足
前期宣传不足 , 用户使用率不高已成为制约银行系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 。 在调查过程中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随机采访了多位20-40岁的消费群体后发现 , 消费者对银行系电商平台的知晓程度不足 , 有用户也表示仅仅是听过 , 但没有在银行系电商进行过消费 。 有消费者向采访人员直言 , 银行App在用户体验方面不够用心 , 宣传素材也没有吸引力 , 通常都是在网点靠业务员口述推广 , 感觉较为突兀 。
白领陈凯(化名)告诉采访人员 , 曾经在线下看到过银行电商的推广 , 但没有购买过产品 。 问及原因 , 陈凯表示 , 有更为熟悉的电商平台 , 如果没有充足的价格优势 , 不会考虑去银行系电商消费 。
【消息资讯|“双11”“哑火” 银行系电商沦为鸡肋?】而饱受诟病的问题是 , 虽然银行系电商也会推出“分期购”“无手续分期服务”等活动 , 但消费者没有本行的信用卡就不能进行消费 。
以某股份制银行电商平台“双11”爆款预售的索尼耳机为例 , 该耳机预售价格为2499元 , 消费者可以选择全款支付及分期支付两种方式 , 这款耳机分6、12、24期均免息 , 但分期支付方式仅适用于持有该行信用卡的消费者 。
“虽然活动力度大 , 有各种积分兑换 , 难道为了买一个商品还要专门再去银行网点办一张信用卡吗?”多位消费者如是说道 。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看来 , 银行系电商主观上对“双11”活动并不敏感 , 背后还是因为作为商贸零售服务 , 电商并非银行主营业务 , 而之前的积分兑换转换成支付和消费服务后 , 反而会侵蚀积分兑换带来的流量 。 此外 , 银行系电商也不具备零售业集中营销业务的专业优势 , 自身也预期很难形成良好效益 。 其次 , 银行系电商除了卖货外 , 还承担扶贫和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等政策性服务 , 定位相对分散 , 业务基础也相对薄弱 , 这都会影响“双11”活动的热情 。
银行系电商何去何从?
与银行系电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互联网电商推广活动的火爆 , 踏着2020年线上直播的风口 , 淘宝、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早早就开启了预热 , “双11”预售首日 , 淘宝直播主播薇娅、李佳琦两人加起来的销售额破70亿元更是刷爆朋友圈 。 不少消费者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人员采访时坦言 , 希望银行打破严肃、刻板的形象 , 考虑通过各大直播网站插入宣传广告、明星直播带货提高平台的知名度 , 同时引进更多的品牌 , 给予补贴来吸引消费者 , 为银行系电商带来活力 。
推荐阅读
- 消息资讯|越来越多的国货被央媒点赞,华为、SKG等品牌打造新国货模范
- 消息资讯|爱店家荣获 “中国著名品牌”未来向更加优秀前进
- 消息资讯|湖北英赛特集团首颁“宋仲斋教育奖励基金”十名师生获得激励
- 消息资讯|Veritas收购Globanet,扩展其数据合规产品支持微信与钉钉
- 消息资讯|深圳家长圈最热门的四大国际化名校升学表现大PK!谁才是美国方向升学最强者?
- 新资讯|众名家共绘“梅花草堂图”,留下多少佳话!朱屺瞻艺术馆重启开馆推出系列活动
- 鲜闻联播|错失金鹰奖后,谭松韵又迎来好消息,引起粉丝们一片尖叫
- 消息资讯|华理2019届毕业生丁鹏同学荣获第三届上海市金融硕士优秀论文奖
- 消息资讯|专插本毕业证和普通高考本科生的毕业证一样吗?
- 新资讯|高云翔换父女合照头像,与酒窝对嘴亲吻温馨有爱,仍保留和董璇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