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集团|马云在怕什么?蚂蚁集团上市倒计时,A股最大抽水机来了


10月26日 , 蚂蚁集团终于姗姗来迟地公布了A股与港股两市发行价 , 分别为68.8元人民币与80港元 , 按照计划 , 该公司将分别在科创板、港交所发行不超过16.7亿股的新股 , 若考虑到15%的超额配售 , 总融资很可能将达到2650亿元 , 直逼400亿美元大关 , 远超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去年创下的256亿美元纪录 。
蚂蚁集团|马云在怕什么?蚂蚁集团上市倒计时,A股最大抽水机来了
本文插图

当一些人正在不遗余力地为这场世纪IPO鼓与呼时 , 却不知一场灾难正在降临 。
全球最大抽水机
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 , 国内股市持续震荡 , 现在即将消除了当前的不稳定因素 , 这种震荡还将会继续震荡一段时间 。
上交所公告显示 , 蚂蚁的初步询价拟申购总量为760亿股 , 网下整体申购倍数达284倍 。 虽然国内实行先申购后缴款的制度 , 投资者无需提前冻资 , 但仍然会有不少机构抛售手中的股票 , 为打新以及次新股阶段的交易提供筹码 。
在港股 , 这种抽水效应将会更明显 。

根据港交所交易规模 , 投资者认购新股得到确认后 , 交易所将立刻全额冻结认购者账户中认购新股的保证金 , 旨在确保中签后认购者账户内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新股交割 , 冻结资金不会发生扣款操作 , 但无法作为其他用途 , 在中签结果公布后 , 港交所才会解冻未中签部分的资金 。
蚂蚁集团发行价公布后 , 一些券商表示 , 该价格低于市场此前预期 , 引起了不少投资者的抢购 。
据报道 , 蚂蚁集团香港发行开始仅一小时 , 机构发行部分已获超额认购 , 大部分都是10亿美金级别的大订单 , 火爆程度堪比“双11” , 刷新了市场纪录 。
谁在忽悠韭菜?
其实 , 蚂蚁集团发行价的高与低是一个伪命题 , 一个粗暴武断的评价不无阴谋论嫌疑 , 毕竟投资者大赚还是亏得血本无亏 , 券商都是最大的赢家 , 鼓吹蚂蚁集团卖便宜了 , 显然可以忽悠更多不明真相的小散、韭菜入市 。
相比之下 , 对于上市圈钱 , 马云可以说得冠冕堂皇得多 , 而作为他的得意大弟子 , 蚂蚁科技集团董事长井贤栋也有这个能耐 , 早在今年7月宣布启动A+H同步上市计划时就公开表示:
“上市可以让我们更透明地面对世界 , 面对公众 , 可以凝聚更多志同道合的同路人 , 同时也将更好地跟全社会分享我们的成果和未来 。 ”

分享成果与未来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 但没有人能够否认 , 蚂蚁集团定价低一点 , 公众可以多分享一点 。 事实是 , 当蚂蚁集团在8月底披露招股书时 , 坊间普遍的估值是25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5000亿元左右 , 即较上一轮增值66.7% , 近期却传出了3800-4610亿美元估值区间的消息 。
在发行价揭晓后 , 尽管蚂蚁集团的估值较最新传闻的估值区间有一定的折让 , 然而依然远远高于两个月前的消息 , 这让其分享成果与未来的说法大打折扣 。
马云害怕了?
值得注意的是 , 在评价蚂蚁发行价是否高昂时 , 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背景 。 眼下是全球科技股近十年来最热的时期 , 不到一年 , 多只股票翻倍甚至飙升了十几倍 , 泡沫明显 。
从小鹏汽车、理想汽车、金山云、金融壹账通到陆金所、嘀嗒出行再到快手、滴滴等 , 所有能上市的知名互联网公司都已经上市、进行上市冲刺或正在谋求上市 , 蚂蚁集团与它们没有任何不同 , 无非想借这个时机冲高估值多圈钱 。

与其他互联网公司不同的是 , 看似高歌猛进 , 形势一片大好的蚂蚁集团实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 从2014年10月起 , 这家支付宝母公司以“蚂蚁金服”的名义走过了近六年的光阴 , 今年7月突然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 , 刻意强调科技的一面 , 除了在上市时卖上一个好价钱外 , 弱化金融属性 , 规避监管的意图更大一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