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头的喜鹊|一位经济学家的“海南十八问”

【枝头的喜鹊|一位经济学家的“海南十八问”】枝头的喜鹊|一位经济学家的“海南十八问”
本文插图
海南第一问
海南第一问:旅游业能成为海南第一产业吗?
我的谜底是:不能 。
不论是放眼中国仍是放眼世界 , 拥有蓝天白云金色沙滩和流香椰林之海南般美景的滨海旅游资源比比皆是 , 海南无法给全球游客一个真正吸引他们来琼旅游的独特而又无法抗拒的理由 。 加之赛马、赌博等可以拉动高端消费客流的行业被禁 , 海南的第一产业一定不会是旅游业 。 因此 , 海南自贸港建设必需淡化旅游业 。
02
海南第二问
海南第二问:制造业是不是必然导致海南天不再蓝 , 水不再绿?
我的谜底是:不是 。
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制造业占比都接近40% , 但他们的天依然蓝 , 水依然绿 。 蓝天与绿水完全可以与车间和厂房相映成趣 。 制造业既不会必然造成海南环境污染 , 也不会由于物流本钱偏高而受限 。 枢纽是做何选择?是选择低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业仍是高附加值的进步前辈制造业 。 选择后者 , 海南自贸港建设必将事半而功倍 。 因此 , 坚持走制造业强琼之路是必然选择 , 无制造 , 无强琼 。
03
海南第三问
海南第三问:海南发展现代农业是不是绝对没有上风?
我的谜底是:不是 。
海南发展现代农业的上风在中国无与伦比 , 仅仅热带动植物资源、热带气候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就足以让海南农业笑傲全国 。 枢纽是要虚心学习以色列、荷兰等 , 不大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不小的世界惊讶 。 他们能 , 海南也一定能 。 因此 , 借力国家战略配套支持 ,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海南时不我待 。
04
海南第四问
海南第四问:高新技术工业能否成为海南第一产业?
我的谜底是:能 。
海南制造业逡巡的根源在于物流本钱偏高 , 但是 , 当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工业利润空间足以让高出的物流本钱忽略不计的时候 , 制造业的瓶颈瞬间消失 。 所以 , 发展高新技术工业枢纽是找准突破口 , 形成集群和链条 。 在这方面 , 日本是海南学习的榜样 。 海南未来的工业支撑一定是高新技术工业居首 , 现代服务业其次 , 现代农业第三 。
05
海南第五问
海南第五问:高新技术工业的海南“七寸”在哪里?
我的谜底是:熟悉 。
一是羞于斗胆承认高估旅游业的错误认知 , 二是对发展高新技术工业缺乏深入调研和论证 。 海南在这方面给我的感觉是有设法 , 没方法 , 找不到突破口 , 所以不如折衷 , 暂且保存其第三大工业之位 , 且看后人分解 。 这种熟悉和行为可能会贻误发展先机 , 导致被动再被动 。 因此 , 斗胆确立高新技术工业在海南的首位地位是一种量力而行的作风 , 也是一种勇于纠偏的担当 。
06
海南第六问
海南第六问:高新技术工业的海南出路在哪里?
我的谜底是:科创兴业 。
三个尺度:高替代性、高应用性、高附加值 。
三个路径是:集结有创造力的人才和团队;建立中关村等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海南分部或进行产业园区托管;建立理工类大学和科研机构集群 。
要有“给我十年 , 海南变天”的聪明和胆略 。 通过集聚科技创新型企业、科研院所、产业园区运营平台等实现海南自贸港在滞后工业方面的弯道超车 。
07
海南第七问
海南第七问:海南真的无人可才?
我的谜底是:No 。
海南人不缺聪明 , 不缺胆略 , 不缺吃苦耐劳的精神 。 海南人独一缺乏的是机会 , 是接受新市场形态下系统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 是接受新战略引领下被信任和适岗而用的机会 。 自己的孩子永远不会喊别人爸爸 。 海南人才是海南自贸港建设最忠诚的卫士 。 因此 , 我呼吁加大对海南本土人才的专业性培训力度 , 加大对海南本土人才的适岗性实训力度 , 从而让海南人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成为第一主力军 。 海南不是深圳 , 不能走深圳的人才引进之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