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购物节提振消费信心
2020年度“双11”购物节第一批预售已经拉开帷幕 。 相比往年 , 今年这场消费盛宴开始得更早 , 持续时间也将更久 。 这一改变 , 充分体现了市场对于其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提振几个月以来低迷的消费信心所寄予的巨大期待 。“双11”购物节的交易额从2009年的5000多万元 , 一路增长至2019年的4101亿元 , 可谓是高歌猛进 。 但在其奇迹般的喜人成绩背后 , 也有一些问题受到大众指摘 。 一是各种优惠规则纷繁复杂 , 费神多、实惠少 。 购物津贴、定金膨胀、限额优惠、“盖楼”、“养猫” , 各种花样层出不穷 , 不少消费者感叹“像在做奥数题” 。 二是常有“电商专供”迷惑双眼 , 比价难、品质差 。 一般而言“电商专供”在服装、电器、鞋帽、箱包等品类出现较多 , 即专供电商渠道销售的货品并不在线下销售同款 , 如此一来不仅原价难以判定 , 商品的材料和质量也可能大打折扣 。要想让“双11”这场消费盛宴真正扬长避短 , 在释放消费潜力的同时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 , 需要多措并举 。商家要摸良心、守初心 。 古人有云 , “人之所助者 , 信也 。 ”诚信不仅是个人的立身之本 , 更是一个店铺、一个品牌繁荣长久的发展基石 。 “双11”本是一个通过让利来提升销量、曝光品牌的大好时机 , 商家不必为了蝇头小利 , 耍花样玩套路 , 最终伤了消费者的心 。 在愈演愈烈的商家“博弈”中 , 不妨换一种思路 , 摸摸良心、回归初心 , 少些套路 , 多些真诚 , 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互惠共赢 。监管部门要下决心、常用心 。 一方面 , 电商平台作为“双11”消费者购物的主要渠道和巨额交易的受益者 , 应依法肩负起第一责任 , 下定维护好平台生态的决心 , 完善对商家的资质审核机制 , 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对商家违规行为的监测 , 建立“黑名单”制度 , 及时清除“黑心”商家 。 另一方面 , 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加大工作力度 , 加强法制宣传 , 严格执行商品准入制度 , 对违法商户及时依法依规处理 , 杜绝网络集中促销活动出现假冒伪劣商品等 。消费者要放宽心、多留心 。 面对“双11”购物节各种宣传广告的狂轰滥炸 , 消费者仍应保持理性 , 适当消费 , 不必因受到周围人的购买行为刺激而消费 。 同时 , 也要擦亮眼睛 , 多多留意 , 谨防被“坑” 。 消费者无需在购物狂欢中自乱阵脚 , 而是要充分意识到:用实惠的价格买到需要的东西才是省钱 , 如果是购买不需要的东西 , 无论价格多么低廉都属于浪费 。“双11”购物节的成功 , 反映的是消费拉动力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不断崛起 。 在全球经济受到重挫的背景下 , 今年的“双11”购物节更是意义重大 。 相信在各方努力下 , “双11”购物节会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 中国经济也必将克服重重阻碍 , 行稳致远 。
推荐阅读
- 我们的生活里藏着哪些消费主义洗脑话术?
- 无线快充战事起
- 中国青年报|济南部分公园餐馆消费高:2小时1580元仅一壶茶两份甜点
- 消费者维权|店大欺客?南昌啤酒喝出“沉淀物”,消费者维权“难如登天”
- 消费|办美发卡花两万,退卡时要求女子倒贴5千,美发店我和你要钱是受法律保护的
- 从家用消费品的中外牌子看收入差距!
- 日本消费金融兴衰史
- 快递|“双11”包裹倍增 快递小哥开启“送送送”模式
- 多家餐厅上线植物肉菜品 人造食材能否取悦消费者?
- 双11B面:商家优惠“注水” 消费者期待“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