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怕”智能、怕跌倒、怕被骗 老年人这三个生活难题如何解

怕用智能设备、怕在家中跌倒、怕财产被骗……近年来 , 不少年轻人发现 , 自己的父母、长辈在生活中变得“畏首畏尾” , 不仅害怕因为自己糊涂给儿女造成负担 , 还怕成为别人眼中的“累赘” , 老年人这些“痛点”问题该如何化解?
怕使用智能设备
数据显示 , 2019年 , 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增至2.54亿 。 生活中 , 因不会、不敢使用智能设备给很多老年人造成困扰 。
近日 ,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根据防疫规定 , 取消现场挂号服务一事引起老年人的异议 。 “我不会用手机 , 有事儿用座机就行 , 丢了多麻烦 。 ”今年86岁的老人张军福告诉采访人员 , 原来儿女给他买过一部老年手机 , 一个星期也用不了一次 , 拿着去公园弄丢后 , 他再也不用了 。 “儿女每周都来看我 , 还给我买很多食品 , 更不用手机支付了 。 我没事儿就在楼下遛弯 , 和老朋友聊聊天 。 ”
【新华社|“怕”智能、怕跌倒、怕被骗 老年人这三个生活难题如何解】张军福表示 , 有时候去医院挂号开药 , 虽然有志愿者指导如何操作自助挂号机 , 但用了一辈子人工挂号 , 还是不习惯 。 “有时候好多人排队 , 我眼神不好看不清 , 就怕人家催 , 要是没有人教真不行 。 ”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 , 46.3%的中老年人从未用过手机支付 , 只有17.4%的中老年人经常用 。 采访人员发现 , 很多老年人开始对智能设备产生怀疑和畏惧心理 。
我国2亿多老年人中 , 有相当一部分正在饱受“数字鸿沟”困扰 , 支付、看病、出行都面临诸多困难 。 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老龄协会在智慧助老行动倡议书中提出倡议 , 帮助老年人迈过“数字鸿沟” , 需要社会通力合作 。 车站、机场、公园、银行、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 , 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人工帮扶;建立“无码绿色通道” , 采取替代措施;保留现金支付及线下办理渠道 , 改善“面对面”服务 。
怕家中摔倒
74岁老人吴有俊今年夏天在家中洗澡时不慎滑倒 , 导致小腿骨折 , 卧床休息了4个多月 , 现在出行成了她的“心结” 。 “人老了真的摔不起 。 ”吴有俊告诉采访人员 , “一朝跌倒 , 十年怕摔 。 ”
中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显示 , 跌倒已成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致死的首位原因 。 根据测算 , 我国每年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 , 其中约一半发生在家中 。 业内人士表示 , 因居家环境因素造成摔倒的比例高达85% , 家庭适老化改造迫在眉睫 。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说:“每位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 , 其家庭都应该进行适老化改造 , 一次改造可为老人服务20年至30年 , 这种通过改变生活环境减少高风险伤害的方式 , 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具体体现 。 ”
此外 , 家中聘请看护老人的保姆也偶发极端案例 。
今年9月 ,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对一起保姆虐待老人案件进行了一审宣判 。 被告人张丽(化名)因犯虐待被看护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 并禁止从业看护三年 。 不少网友表示 , “这个保姆的行为令人发指 , 太心疼了 。 ”
法院经审理认为 , 涉案保姆作为照顾患病老人生活的服务人员 , 本应对被看护人悉心照料、保护 , 但其却违背职业道德和看护职责要求 , 对被看护人进行伤害 , 其行为严重损害了患病老人的身心健康 , 已构成虐待被看护人罪 。
针对此类问题 , 受访业内人士表示 , 养老行业入职门槛低但专业性很强 , 尤其是对卧床老年人的服务 , 工作繁重 , 不仅需要专业操作 , 还需要与老人交流 , 使他们配合 。 他建议 , 行业协会及社会组织可为从业人员定期组织心理疏导 , 加强沟通技能培训 , 帮助家政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 子女也应在工作之余 , 多倾听、多陪伴老年人 , 满足老年人情感需求 , 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