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俭|文汇报人黄俭:南方来的地勤兵练就一身“抗冻”绝招

【黄俭|文汇报人黄俭:南方来的地勤兵练就一身“抗冻”绝招】黄俭|文汇报人黄俭:南方来的地勤兵练就一身“抗冻”绝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黄俭 , 男 , 1929年10月出生 , 江苏泰兴人 。1948年10月参加革命 , 194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作为空军嵩山部队军械主任加入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90年3月离休 , 离休前为文汇报编辑部主任编辑 。本报采访人员 张伊辰摄
91岁高龄的黄俭声音依旧洪亮 , 在小区里散步的他 , 看到采访人员的到来很是兴奋 , 虽然耳朵有些听不见 , 抚摸着胸口刚刚戴上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 回忆起那峥嵘岁月 , 他很是激动 。从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到抗美援朝再到战地采访人员 , 他和采访人员说了很多往事 。他说:“作为军人要为国奉献、牺牲 , 作为采访人员要为党、为人民鼓与呼 。我所追求的是做一个大写的人 , 紧紧地追随着党追随着祖国 , 直至终生 。”
黄老回忆 , 1950年11月 , 他所在的空军嵩山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调离华东驻地前往沈阳驻地 , 加入志愿军空军入朝作战 , 军区司令员来机场送行 , 他非常风趣地说:“你们驻在华东 , 我们照顾不周 , 请同志们谅解 , 但我还是要叮嘱你们:一定要忠于党 , 忠于社会主义祖国 。要不 , 我即使骑最快的马也追不上你们啊!”司令员幽默风趣的话一落地 , 大家都立即会心地笑了 。
抵达沈阳机场驻地后 , 作为反坦克追击机大队的军械主任 , 黄俭和地勤组的战友们用最严苛的标准“伺候”着来之不易的4架飞机 。“我们时时刻刻待在简易机场上 , 保证飞机能随时起飞 。”黄俭告诉采访人员 , 1月的东北冷得飞机发动机一停下来就会被冻住 。因为飞机少 , 为了保证空域安全 , 只能让飞机不间歇地起飞 , 为了保证飞机零故障 , 他们这些南方地勤兵练就了一身“抗冻”的绝招 。不管刮风下雪 , 24小时驻守在露天的机场上 , 用早已冻得毫无知觉的手为飞机更换零件 , 加挂炮弹 , 安装子弹 。有时飞机被冻住飞不起来 , 还要用土办法“火烤飞机” 。就这样靠人力和意志的坚持 , 飞行大队机组愣是没有让一架飞机非战斗减员 。
1951年 ,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个国庆 , 黄俭所在的空军部队奉命从抗美援朝前线调回北京 , 代表志愿军空军准备接受检阅 。战友们个个心情振奋 , 加紧练兵 , 预备队也丝毫不敢懈怠 , 随时都能拉得出、顶得上 。
1951年10月1日上午 , 年轻的战鹰编队 , 齐刷刷地飞过天安门上空 , 接受了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族人民代表的检阅 。晚上 , 黄俭和飞行中队、机务大队干部接到参加军委宴请的通知 , 宴会桌安排得像一座“凯旋门” 。大家坐定后 , 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同志的陪同下步入宴会现场 。顿时掌声响极了 , 大家激动得手掌都鼓痛了 , 还在继续鼓 , 这时 , 黄俭情不自禁地流下了幸福的泪珠……
检阅结束 , 因工作需要 , 黄俭被留在军委空军某部工作 。虽然离开了战斗部队 , 但他和朝鲜前线战友们的心还是紧紧地贴在一起 , 经常在通信和电话中相互勉励 , 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
1979年黄俭调入文汇报担任采访人员工作 。他是新闻界采写“新闻界人物”的第一个人 。至今他所采写的“新闻界人物”发表在各地新闻刊物或非新闻刊物上的已近百篇 , 其作品大都很有色彩 , 如《徐曼小姐》《采访人员“夫妻店”》《一个采访人员的脚印》《思考的笔》《恋山的鹰》《邹凡扬传奇》等等 , 受到新闻界和新闻教育界的注目和赞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