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吉他兄弟》:彰显新一代小镇青年“走出去,走回来”的时代精神( 二 )


范冰心:因为80年代的时候 , 正安确实是有300娘子军南下到广州打工 , 也是当时改革开放比较典型的一个故事原型 。 剧中的林美心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 , 改变孩子的生活 , 就成了那第301个人 , 这是这部剧的第一次创业 。 对于两兄弟来说 , 小时候的遭遇让他们产生了一个特别模糊的概念——出去闯才有可能去改变命运 , 同时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奶奶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 。 所以林美心其实对于她的孩子是有一定的引导性的 , 他们母子两代人守护家人的信念及创业奋斗、努力拼搏的精神 , 是有传承的 。  
?拍摄:300多个真实场景 , 高度还原年代质感

《吉他兄弟》为还原真实故事 , 跟随着原型郑传祥、郑传玖兄弟的足迹到广州、上海、贵州等多地取景 , 还远赴西班牙拍摄 。 为了还原每个年代的真实质感 , 主创团队更是精益求精 , 在色调、置景上下足功夫 。
吉他|《吉他兄弟》:彰显新一代小镇青年“走出去,走回来”的时代精神
本文图片

吉他|《吉他兄弟》:彰显新一代小镇青年“走出去,走回来”的时代精神
本文图片

吉他|《吉他兄弟》:彰显新一代小镇青年“走出去,走回来”的时代精神
本文图片

吉他|《吉他兄弟》:彰显新一代小镇青年“走出去,走回来”的时代精神
本文图片

范冰心提到 , 方家兄弟在广州的创业故事是剧中的重头戏 , 所以这部剧几乎有一半的拍摄都在广州完成 。 为了兄弟俩在祠堂开起第一个吉他厂的情节 , 剧组更是为找景跑断腿 。 经过不懈努力 , 最终出来的剧集效果也给观众带来惊喜 , 许多观众评价《吉他兄弟》很有质感 , 能媲美《大江大河》《平凡的世界》等精品剧 。  
小南:拍摄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范冰心:因为觉得《吉他兄弟》的剧本创作周期比较短 , 所以编剧在创作的时候重点考虑了故事性 , 没有时间考虑制作的难度 。 《吉他兄弟》最后有300多个场景 , 一般的电视剧只有200个左右 , 我们找景拍摄其实是特别难 。  
小南:为什么会选择在广州取景拍摄?
范冰心: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三百娘子军南下确实去的是广州 , 在番禺 , 这一点我们是完全尊重历史的 。 剧中的方清华和方清明两兄弟也是从贵州到广州来打工的 , 他们从无到有 , 学习了非常多的吉他制造的知识和创业的经验 , 所以在广州取景的戏份是特别重要的 。 再加上我自己的家在广州 , 对广州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 就很多原因 , 所以我觉得在广州拍摄是更好的 。 广州市委宣传部这边当时也出了一份支持函 , 让我们的落地拍摄更便捷 。  
小南:在广州都去了哪些地方取景?
范冰心:我们当时就选了一些特别有代表性的地方 , 比如 CBD、西塔、东塔 , 还有在猎德大桥的附近 , 因为那里尤其能体现广州夜景 。 还有就是方清华方清明的第一个创业的吉他厂了 , 是在广州 。 故事原型他们的吉他厂就是真的用祠堂改的 , 我们就找了一个祠堂来建吉他厂 。 我们觉得一定要在一个有广州特色的祠堂去拍 , 因为广州祠堂文化 , 这种家族的传承还是真的挺值得去体现一下的 。 最早是想在留耕堂 , 但因为留耕堂确实也很难拍摄 , 没有协调下来 , 所以最后我们在附近的中山找了一个祠堂 。 我们在珠江游轮上还拍了几场戏 , 当时也是协调下来 , 觉得是因为珠江夜游还是广州特别有特色的一个风景 。
小南:刚刚提到了这部剧有300多个场景 , 而且时间跨度很大 , 为了还原每个年代的真实质感 , 你们做了哪些努力?
范冰心:虽然这部戏成本没有那么高 , 但我们在制作上是挺用心的 。 基本上我们就把钱都花在了画面里 , 我们的工作人员确实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还原当时那个年代的质感 , 包括灯光的调色 , 每个阶段的灯光 , 这种画面的色调是不一样的 。 整个调色是按照电影的方式 , 就是灯光指导现场拍摄 , 再后期来调色 , 是这样的一个模式来做的 。 我觉得其实年代感和色调感其实是还挺关键的 , 色调感确实是决定了这个年代感 。 因为画面出来的效果会让大家的观感不太一样 , 整部剧的色调是从较暗的偏冷色 , 一直到较亮的偏暖色 , 其实满是有考究的 。 场景方面 , 除了祠堂以外 , 其实每一个剧场 , 包括在西班牙的吉他大赛上 , 包括上海的吉他展览馆 , 所有跟吉他有关的一些场景 , 基本上都是我们自己搭出来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