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风流半世空,世间再无李叔同( 二 )

半世风流半世空,世间再无李叔同
△李叔同油画05一到东瀛 , 李叔同便立即勇敢地剪去辫子 , 脱去长袍马褂 , 换上崭新的西装 , 穿尖头皮鞋 , 戴没脚眼镜 。 革除旧我 , 勇猛精进 。在日本时 , 李叔同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 , 其中一曲《我的国》 , 传诵一时:东海东 , 波涛万丈红 。朝日丽天 , 云霞齐捧 。 五洲惟我中央中 。二十世纪谁称雄 , 请看赫赫神明种 。我的国 , 我的国 ,我的国万岁!万岁万万岁!辛亥革命以后 , 他填了《满江红》一阕 , 依旧壮怀激烈:皎皎昆仑 , 山顶月、有人长啸 。看囊底、宝刀如雪 , 恩仇多少 。双手裂开鼷鼠胆 , 寸金铸出民权脑 。算此生、不负是男儿 , 头颅好 。荆轲墓 , 咸阳道 。聂政死 , 尸骸暴 。尽大江东去 , 徐情还绕 。魂魄化成精卫鸟 , 血花溅作红心草 。看从今一担好山河 , 英雄造 。回国后 , 李叔同已经到了三十左右的年纪 , 身上少年名士的气息剔除将尽 , 倒是急切地想在教育上做些实际功夫 。 他先在上海太平洋报社当编辑 。 不久 , 就被南京高等师范请去教图画、音乐 。 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 , 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 , 每月中半个月住南京 , 半个月住杭州 。既为老师 , 便不再穿漂亮的洋装 , 而是换上了灰色粗布袍子、黑马褂、布底鞋 。 学生感觉他肃穆得近乎木讷 , 同事则回忆他作息严格 , 虽然体格清癯 , 但精神凝练 , 连走路的声响都很坚实 。在众多朋友和学生的回忆中 , 李叔同最鲜明的性格特点是认真之极 。 丰子恺用“温而厉”来形容这种感受 。 “摇过预备铃 , 我们走向音乐教室 , 推门进去 , 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 。 ”时间长了 , 所有的学生都会提前到齐 , 等上课铃一响 , 李叔同对着学生们深鞠一躬 , 然后开始讲课 。学生上课时看闲书 , 往地上吐痰 , 或者关门声音太响 , 李叔同永远都会在课后把人叫住 , 轻和而严肃地告诉学生下次不要这样 , 然后轻鞠一躬 , 把人送出去 。 在别的学校里 , 教英文、国文和算术的教师最有权威 , 而在两级师范学校里 , 是李叔同这位音乐老师最有威望 。 同事回忆 , “只要提起他的名字 , 全校师生以及工役没有人不起敬的” 。对于文化和艺术 , 李叔同更是“做就要做到极致”:主编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首创中国报纸广告画;最早编著《西方美术史》;最早创作和倡导中国现代木版画艺术;最早介绍西洋乐器……某种程度上 , 正是这种对极致的追求 , 才促成了李叔同对佛法的皈依 。半世风流半世空,世间再无李叔同
△弘一法师与弟子丰子愷、刘质平06民国七年 , 公元一九一八年 , 看似波澜不惊 , 却又暗流涌动 。这年三月 , 段祺瑞再次成为国务总理 。 到了五月 , 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 , 此亦一是非 , 彼亦一是非 。 也是在这一年 , 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国内首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 似乎隐隐约约昭示了一年以后那个更加为世人关注的事件的潜流 。对于李叔同来说 , 这一年却代表了另外一番转折 。这年年初 , 他就写信给学生刘质平说:因受马一浮大士之熏染 , 学佛有悟 , 世味日淡 , 罪业至深 , 暑假后不再任事 , 秋初即入山习静 。暑假里 , 他将书画赠与学生 , 将金石作品与藏印赠西冷印社封存 , 将钢琴等家具赠与日籍妻子 。 八月 , 大势至菩萨诞辰 , 他身披海青 , 脚穿芒鞋 , 于杭州虎跑寺向了悟法师行剃度礼 , 赐法名演音 , 字弘一 。世间再无双全法 , 不负如来不负卿 。 一个半世风流、的翩翩佳公子、一个万人景从的艺术大师 , 从此遁入空门 , 一转身 , 留下的是半世虚空 。据说 , 学生曾经不解地问他:“老师出家何为?”李叔同淡淡地说:“无所为 。 ”学生再问:“忍抛骨肉乎?”他说:“人事无常 , 如暴病而死 , 欲不抛又安可得?”剃度几个星期后 , 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杭州灵隐寺 , 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 , 劝说丈夫切莫弃她出家 。 然而叔同决心已定 , 连寺门都没有让妻子和孩子进 , 妻子无奈离去 , 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 , 为何独伤我?”后来的影视作品《一轮明月》 , 曾经凄婉地再现了这一幕:清晨 , 薄雾西湖 , 两舟相向 。妻子问:“叔同——”李叔同:“请叫我弘一” 。 妻子:“弘一法师 , 请告诉我什么是爱?”李叔同回答:“爱 , 就是慈悲 。 ”半世风流半世空,世间再无李叔同
△丰子愷绘弘一法师像07皈依之后 , 弘一先修净土宗 , 后修最重修持的律宗 。 他不做住持 , 不开大座 , 谢绝一切名闻利养 , 以戒为师 , 粗茶淡饭 。那时 , 律宗已中断700余年 。 为此 , 弘一法师不仅自己悉心研究贯通 , 而且为了弘扬律宗 , 不辞劳苦 , 到处奔波 , 一边钻研、编述、点校、礼诵 , 一边讲学 , 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行脚生涯 。他行游各地 , 锡杖芒鞋 , 三衣一钵 , 有时自己还挑行李 , 完全是一个苦行头陀 。 他严守“过午不食”的戒条 , 以绝大之毅力 , 弘一法师最终重兴律宗 , 被尊为第十一代律宗祖师 。对于法师的皈依 , 他的学生丰子愷曾经这样解释:他怎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呢?当时人都诧异 , 以为李先生受了什么刺激 , 忽然“遁入空门”了 。 我却能理解他的心 , 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 。我以为人的生活 , 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 , 二是精神生活 , 三是灵魂生活 。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 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 。 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 , 就住在第一层 , 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 , 锦衣玉食 , 尊荣富贵 , 孝子慈孙 , 这样就满足了 。 这也是一种人生观 。 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 , 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 , 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 , 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 , 或者久居在里头 。 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 。 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 , 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 。 这样的人 , 在世间也很多 , 即所谓“知识分子” , “学者” , “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 , “人生欲”很强 , 脚力很大 , 对二层楼还不满足 , 就再走楼梯 , 爬上三层楼去 。 这就是宗教徒了 。 他们做人很认真 , 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 , 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 , 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 。 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 , 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 , 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 。 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 , 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 , 宇宙的根本 , 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 。 这就是宗教徒 。弘一法师 , 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 。 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 , 一定要做得彻底 。 他早年对母尽孝 , 对妻子尽爱 , 安住在第一层楼中 。 中年专心研究艺术 , 发挥多方面的天才 , 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 。 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 , 于是爬上三层楼去 , 做和尚 , 修净土 , 研戒律 , 这是当然的事 , 毫不足怪的 。我对于弘一法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 , 一向认为当然 , 毫不足怪的 。 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 。 二层楼的扶梯的最后顶点就是三层楼 , 所以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 , 是必然的事 。据说 , 法师遗体焚化时 , 众人均看到窑内有多色猛烈火光在闪烁 , 后来 , 骸骨中检出舍利子一千八百余颗 , 舍利块六百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