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军事,武警|走进武警青海总队“长江源头第一哨”( 二 )


远远传来一声鸣笛 , 小白楼随着火车飞速驶近轻微震动起来 。无数个普通的日夜 , 这栋沱沱河边的哨楼与楼里的武警官兵 , 就这样与脚下的天路同频共“震” 。
凝望一道江
第一次见到邓国庭 , 是在营区的阳光温室 。
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 , 从满园的绿色里迎面走来 。当我们坐下开始交谈 , 看着他腼腆的、仍带有几分少年气的笑容 , 采访人员不敢相信这已经是他来到部队的第5年 。
关于当兵 , 关于窗外的“长江源” , 邓国庭有一个漫长的故事 。
2016年 , 19岁的邓国庭觉得世上不会有比自己更幸福的人——他被选进了特战队 。
初中时 , 他就坚定了自己的梦想:沿着哥哥的步伐 , 成为一名特战队员 。刚刚成年 , 邓国庭就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军 , 成为一名武警 。经过一年苦练 , 他梦想成真 。
然而 , 由于脚踝错位 , 他再也无法进行高强度训练 。在军械库当哨兵的日子里 , 他一边恪尽职守 , 一边积极进行康复治疗 。今年4月 , 他来到了沱沱河中队 。同样是上哨 , 以前守的是冷冰冰的军械 , 现在守的是冰冷冷的铁轨 。
沱沱河巡逻中队指导员袁志顺 , 是当初将邓国庭选入特战队的人 。提到这段往事 , 他沉默良久 , 长叹了一口气:“特战不需要伤病员 。”
邓国庭自己却心平气和 , 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 。“有过失落、难受 , 但我从不后悔来当兵 , 更没想过离开 , 我要干满16年 。”他说 。
2020年5月1日 , 邓国庭第一次站上“长江源特大桥”哨位 。
“不惮曲折 , 经十一省市 , 浩浩汤汤……”眼前这道江 , 自各拉丹东雪山发源 , 从高原流向城市 , 由荒凉寂寞去往热闹繁华 。
凝望着它 , 邓国庭的思绪也随之顺流而下 , 漂向江岸的故乡 , 也漂向江水的尽处 。
“万里长江第一城 。”提起家乡宜宾 , 邓国庭神色里满满都是骄傲 , “我家自来水管里流的都是长江水 。”
从宜宾开始 , 这条“挟唐古拉之皓雪 , 通天驾莽昆仑之长风 , 金沙惊越横断……滔滔然六千三百公里”的大河 , 正式拥有了“长江”这个名字 。邓国庭从小在家门口洗澡、玩耍、捉鱼 。奔腾不息的江水陪伴他长大 , 直到18岁参军入伍 。
来到沱沱河 , 除了哨楼 , 邓国庭最常去的地方是厨房 。他是爷爷奶奶看着长大的 , 为了给老人减轻压力 , 小小年纪就开始跟锅碗瓢盆打交道 。从帮忙煮鸡蛋、熬稀饭 , 到正式学着做饭 , 他积累了不少拿手好菜 。
“我之前没想过会到炊事班 , 但现在觉得 , 至少自己另一方面的才能发挥了出来 。”短短4个月 , 邓国庭靠着自己精湛的厨艺获得官兵的一致好评 。从小在长江边上长大 , 他做鱼虾的手艺一绝 , 吃过的人都竖大拇指 。
如今 , 站在长江源头 , 邓国庭守卫着已流淌了上千年的江河 , 内心惦念的不仅仅是故乡……
上海 , 是奶奶一直放在嘴边念叨的地方 。小时候 , 他不知道上海是哪里 , 只知道那里有自己的爸爸和妈妈 。
邓国庭的父母一直在上海工作 。5岁那年 , 他终于来到这个让自己心心念念的地方 。时隔多年 , 记忆已然模糊 , 但他始终记得去外滩那天 。江轮如鲫 , 人流如织 。站在上海的江边 , 小小的邓国庭因长江入海口的繁荣而惊叹 , 那是他不曾见过的长江的另一面 。
指导员胡明对邓国庭说:“我们都是一生与长江有缘的人 。”经历过1998年特大洪水后 , 胡明立志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 。他沿着家门前的涪水逆流而上 , 直到长江源头 。
离开温情的故土和热闹的城市 , 选择荒凉的高原 , 他们从未后悔 。尽管远在千里之外 , 但故乡、家人和战位 , 被长江紧紧系在一起 。
“我住长江头 , 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 , 共饮长江水 。”这句耳熟能详的诗词 , 在军人邓国庭的身上 , 展现着另一种深情 。
行过一条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