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进中高考,恐怕“肥了机构,废了家长”( 二 )

体育进中高考,恐怕“肥了机构,废了家长”
此外 , 一旦体育应试化和竞争化 , 体育锻炼估计就很难再是享受乐趣的过程 , 而是一个痛苦不堪的应付过程 , 体育作业、体育考试和体育竞赛将成为学生新的烦恼点 。从家长的角度来讲 , 体育课程的扩大化、应试化、竞赛化 , 将会进一步将家长卷入到学生教育过程中来 。 《意见》建议学校每天布置1个小时的体育校外作业 , 如何确保校外作业的完成即如何进行检查监督呢?当然是需要家长拍照、录制视频等方式 , 向老师反馈监督结果了 。 体育家庭作业同样将会成为引发家长“鸡飞狗跳、哭喊吵闹”的新烦恼 。体育课程作为应试项目和竞赛项目 , 家庭经济实力较强的家长则会设法通过各种培训提升子女的应试能力和竞赛能力 , 为子女寻找各种突破空间 。 据说 , 在王司长发言的第二天 , 就有培训机构开始布局体育培训项目 , 积极将体育项目纳入到培训内容中 。 教育相关部门的这一决策 , 恐怕最后将“肥了机构 , 废了家长” 。体育进中高考,恐怕“肥了机构,废了家长”
从学校角度来讲 , 如果要按照扩大化、应试化和竞赛化的要求发展体育教育 , 学校不仅要解决教师和场地问题 , 而且还要重新调整课程结构 , 在日趋紧张的教学安排之下 , 不得不进一步压缩文化课程的学习时间 。 按照《意见》的要求 , 学校要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 , 这种课程开设力度 , 已经可以逼近语文数学课程的开设力度了 。由于教育部门按照“要强化什么素质 , 就开设什么课程”的逻辑 , 已经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强势开设了大量课程 , 比如安全课、心理课、信息课、校本课等 , 这些课程原本是非日常课程 , 现在都成为了日常教育课程 。 课程的增多使得学校主要课程的时间不断压缩 , 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被打乱 。如果按相同的逻辑 , 现在强调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 一门体育课每天都要上一节课 , 那未来要强化音乐课、美术课、编程课 , 估计学生就更没学习基础课程的时间与精力了 , 最终培养的有可能是具有综合能力但水平不高的凡人 , 以及少数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尤为突出的天才 。可以预见 , 在体育教育改革中 , 收益最大的一定是教育培训机构 。 教育培训机构不仅可以将体育培训作为经济收益的新增长点 , 而且可以继续扩大他们在文化教育方向的增长 。 一旦按照《意见》中的要求实行体育教育之后 , 学校的文化课程时间被压缩 , 家长不得不寻求市场补习文化课程 , 培训机构的文化课程培训的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扩大 。 当然 , 家长的经济压力和学生的精神压力也将进一步增大 , 届时学校作为“背锅侠”怕是会被骂得更惨 。2019年5月7日 , 教育部门曾发布了“减负三十条” , 这一政策的出台距今还不足两年 , 如今开始将体育教育扩大化、应试化和竞赛化 , 这是否在为学生和家长制造新的负担?四虽然新政策有争议是难免的 , 但教育部门出台的教育政策经常饱受争议 , 这其中应还是有值得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政策的制定和推进离不开调研 , 要接地气 , 为此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克服政策制定惰性 , 这要求教育部门在制定政策前要进行广泛的调研和考察 , 在制定政策时避免想当然 , 导致出台的政策与学校实际、学生需求和家长能力之间出现剧烈张力 , 进而导致政策执行时出现政策目标与政策落地之间的严重偏差 。惰性的另一种表现是教育改革往往依赖对中高考“下手” 。 中高考依然是指挥棒 , 但体育等学科已经有会考制度和达标要求 , 如果这些不足以保障“副课”教学的正常开展 , 那么首先应该思考如何改进 , 而不是将体育往中高考里硬塞 , “一塞就灵”的好事恐怕并不存在 。体育进中高考,恐怕“肥了机构,废了家长”
二是形成系统思维 , 表现为政策制定不只着眼在一个点上 , 而应对点进行深入分析 , 考虑点与点、点与面的关系 , 从而适应实际的教育教学需求 , 避免出现政策冲突和政策打架的情况 。此次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设计 , 试图通过一种揠苗助长的方式推进和提升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 , 这不仅难以回应体育教育发展需求 , 而且违背了教育部门关于为学生减负的政策;不仅难以解决既有的体育发展不足的问题 , 而且恐怕会让体育发展变得畸形;不仅难以让学生精神愉悦 , 而且只怕会让学生压力再增 , 乃至引发更多的心理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 , 大众化的体育教育不同于精英化的体育竞技 。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 , 完全不需要通过分数和竞技体现体育的价值 , 其目标是强身健体、磨砺意志 , 大众化的体育教育目标通过学校中的课程和活动就可以实现 。体育进中高考,恐怕“肥了机构,废了家长”
实际上 , 我国既有的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设计 , 是符合国家对于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的 , 也符合中小学生的体育培养需求 。 如果能够将既有的体育教育政策执行到位 , 疏通体育教育落地执行过程中的诸多堵点 , 必然可以提升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意志 。从当前存在的问题来看 , 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一是要回应和解决当前各类学校中存在的开展体育课程的客观限制 , 比如逐渐解决场地匮乏、师资不足等问题 , 使得学校恢复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 。二是要协调处理安全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 明晰安全教育责任 , 解决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观障碍 , 排除与学校管理无关的追责和闹访 , 使得学校能够有胆量、有底气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 。三是给予学校一定的自由空间 , 探索和开发体育发展项目 , 按照地区实际情况 , 结合地区资源和学生兴趣开展体育活动 , 使得学校能以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实现学生“快乐体育”的目的 ,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体育锻炼 。四是完善体育会考制度 , 以达标考试的形式开展体育状况的测量 , 改进具体的标准 , 一方面以会考的形式督促学生保持强身健体的良好习惯 , 另一方面不给学生过强过重的精神压力 , 使得他们能够在规定时间和自主空间中提高身体素质 。五是扩大社区的公共健身设施和运动空间 , 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补充 , 为中小学生在学校和社区中能够随时开展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提供条件 。教育政策的制定涉及社会多个层面 , 影响可能波及一代人 , 因此“野蛮其体魄”固然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 , 但相关政策的制定更需慎重考量 , 多方权衡 , 这可野蛮不得 。本文来源观察者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