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名媛”的背后

这几天 , “名媛”的议题走红网络 , 引发群嘲 。 一篇名为《我潜伏上海“名媛”群 , 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的文章相当轰动 。 文中极为生动地描写了一些年轻女性用“拼多多”的“拼”的方式攀附所谓的“名媛”生活 , 如用“拼”豪华酒店的下午茶等等 。 这篇文章引发热议 , 甚至引起了几家豪华酒店的严肃回应 , 称这种“拼”并不存在云云 。 这篇文章引发的所谓对于伪浮华 , 对于所谓“装富产业链”的群嘲 , 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 足见这篇文章引发的轰动已经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 , 值得分析 。这篇文章引发热议的现象 , 其实这一段时间就已经成为网络的话题 。 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童谣扮演的顾佳这个小有成就的中产女性就试图打入贵妇的圈子 , 最后当然也是无趣的徒劳 。 这段故事就已经引发了热议 。 现在这样的议题持续引起热议其实也是有趣的现象 。 这篇文章或《三十而已》里的情节其实都是投射的同样的一种社会现象 , 就是一些中等收入者的年轻人 , 在这些地方常被表现为女性(当然这种从性别来的区分显然并不恰当 , 这种状况的存在和性别并无关联) , 对于某种所谓“上流社会”或贵族式的生活的艳羡和模仿 。 对于自身的平常的日常生活感到不满 , 希望找到某种更为高级的生活方式 。这种故事的原型其实是在十九世纪以来的西方小说中也是常见的 , 也一直在西方的流行文化中有所展现 , 也可以说是某种“灰姑娘”模式的展现 。 这也是中等收入逐渐普泛化的过程中 , 一种普遍的中产化的生活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基本现实的常态之后 , 一些中等收入的年轻人对于具有相对很多财富的“上流社会”的渴慕和攀附 。 市场经济之后 , 西方的财富阶层沿袭了传统社会中的“贵族”的很多趣味和精神状况 , 把这些变为一种区隔社会的标志 , 这种状况也是不断延伸和变化的 。 而这些其实也会变成某种炫耀性的消费 , 成为一种植根于“物质性”的 , 却又以生活方式和品味出现的形态 。 现在出现的情况当然不能简单地类比 , 但也可以从这个侧面来思考 。这当然也是中等收入者本身的复杂性的体现 , 中产生活其实一方面是温饱有余 , 基本的生活保障已经没有问题 , 另一方面仍然是朝九晚五的平淡生活 , 相对很大的生活压力和负担 , 上升的空间和路径不足所引发的焦虑和苦闷等等 。 由此就会产生对于更富有阶层生活方式的渴慕 。 在这里这种生活方式也并不是过去让人鄙薄的简单的炫富 , 暴发的粗鄙 , 而是一种所谓的“生活品味” 。 这种生活品味其实也是消费社会的时尚文化所着力渲染的生活方式 , 常常在社会中渲染的所谓“高净值人群”“财富自由”等等其实都是这方面的渲染 。 而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更为一些年轻人创造了快速积累财富的机遇 。 大量的对于这种生活的趣味的渲染 , 让一些人也在感受到一种社会氛围 , 从而对于财富所展现的实现某种昂贵的趣味品味感到羡慕 。 这种羡慕往往是对于某个隐秘的 , 自己难以进入的“圈子”的羡慕 。 它一方面需要财富的支撑 , 另一方面也试图营造所谓“高雅”的品味和生活氛围 。 那种背后坚硬的“物质性”往往并不是直接呈露的 , 而是经过了“高雅”或“品味”的遮盖 。 它所展现的确实有直接的物质性 , 但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更复杂的趣味呈现的 。一些年轻人在这种氛围中就容易用这样的方式模仿或攀附这种生活 。 这一面是给他们的想象的投射 , 一面让他们获得某种心理的满足 。 一面似乎是可望不可及 , 一面却又通过省钱的“拼”能够触及或分享某种浮华 。 这些引发今天的轰动似乎也是某种矛盾的象征 , 一方面人们鄙薄那种攀附和对于浮华的倾慕 ,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 那篇网文的轰动也说明了这一点 。 但另一方面 , 其实对于真正有财富的人的某种复杂的心态也仍然存在 。 这篇文章是嘲笑攀附的“假”名媛 , 对于“真”名媛似乎就态度较为复杂 。 这些都提出了更多的问题 。总体上看 , 社会当然需要更为健康的价值观 。 这种攀附和对浮华的渴望 , 对于任何社会都不是理想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 社会当然需要批评 , 也需要对于更为正当和理想的价值和观念的倡导 。 健康理想的生活方式 , 为社会努力的正面的价值当然是我们所需要的 。 社会对于这种“名媛”的鄙薄当然也是正面价值的一部分 。 同时 , 社会可以正视中等收入的年轻人的事业上的完成不足 , 生活上实现不足的现实的一些苦恼和问题 , 看到这其间所投射的复杂的文化和心理的因素 。 对于这些状况的更为深入理解和认识也是必要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