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拍客|走进重庆建川博物馆 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走进重庆建川博物馆 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
【山城拍客|走进重庆建川博物馆 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
本文插图
重庆建川博物馆 , 不少游客带着孩子前来观展 。
本文插图
夏令营活动中 , 城口少年走进重庆建川博物馆参观学习 。
鹅公岩北桥头下 , 一座宏伟的博物馆“藏”在32个防空洞里 。 这是全国首个 , 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洞穴博物馆聚落——重庆建川博物馆 。
重庆建川博物馆为何在此选址 , 是如何建成的 , 馆内又有哪些亮点和特色?10月19日 , 笔者来到该馆的所在地——谢家湾付家沟片区 , 进行了一番打探 。
前身: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旧址
当日上午 , 笔者乘坐公交车再步行至鹅公岩公园入口 , 还未走进展馆 , 就看到鹅公岩大桥旁一座高耸的雕像——“冒着敌人的炮火” 。 这尊雕像坐落在一块高20米左右的石碑上 , 碑的四周刻着“重庆抗战兵工旧址”几个大字 。 而雕像表现的是一位渝籍战士 , 正向俯冲轰炸的日机进行扫射 。
正如这尊雕像一样 , 抗战时期的重庆人面对日军飞机的狂轰乱炸 , 不屈不挠、顽强抵抗 。 在当时国民政府的鼓励下 , 数以万计的民工、石工、木工、铁匠、泥水匠、砖瓦匠 , 以最原始的工具、最笨拙的土法 , 风餐露宿 , 肩挑背磨 , 一锤一撬 , 一手一脚打出来、挖出来、炸出来了许许多多防空洞 , 除了用于躲避敌人的飞机外 , 还用来生产武器装备 。
1939年底 , 兵工署第一兵工厂就曾搬来重庆鹅公岩(现谢家湾付家沟片区) , 利用这里的防空洞进行设备修复 , 一边生产、一边继续挖洞 , 生产军工用品支持抗战前线 。 到1943年 , 一共挖了107个洞穴 。 1946年 , 抗战胜利后 , 兵工署第一兵工厂与第二十一兵工厂合并 。 1949年12月 , 重庆军管会接管工厂;1951年 , 中央兵工总局直接管理;1957年4月 , 第一兵工厂第二厂正式命名为国营建设机床厂;上世纪90年代初 , 按照国家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要求 , 其改制为公司制企业 , 国营建设机床厂更名为建设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建设厂);2009年 , 建设工业集团公司的所有山洞生产设备迁往了工厂新区 。
2013年5月 , 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 九龙坡区的建设厂抗战生产洞以“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的身份 , 荣列该批次197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中 。
建设:解决除湿排污等难题
2016年 , 九龙坡区计划依托兵工署第一兵工厂旧址 , 打造“谢家湾兵工抗战旅游景区” , 对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创新 。
“当时九龙坡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找到我 , 区级有关部门也找我谈 , 我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 但我到现场看了之后 , 发现居然是在悬崖上的防空洞 。 ”作为中国民营博物馆第一人——樊建川坦言 , 要在如此大面积的防空洞里建博物馆 , 全世界都还没有先例 。
2017年7月 , 九龙坡区与四川安仁建川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协议 , 双方将共同打造抗战兵工遗址·重庆建川博物馆聚落 。
然而 , 当樊建川全情投入到重庆建川博物馆的建设中时 , 他很快发现 , 问题远比他预想的要多 , “在常规楼房里 , 只要4个月时间就能把首期8个主题展馆布置好 。 但是在防空洞 , 尤其它还是国保级文物 , 不能破坏 , 这就使得建设时间多出了一倍 。 ”为了既保护这处国保级文物 , 又推进博物馆建设 , 重庆建川博物馆的设计规划、洞内施工、雕塑策划都由樊建川自己想办法 , 自己决策 。
樊建川说 , 除湿排污是建博物馆最大的难题之一 , 这些防空洞的空气湿度大多在90%以上 , 而博物馆的空气湿度必须控制在60%以下 , 才能保证文物藏品不受潮 。 为此 , 他采取堵漏、排水、通风、除湿和使用干燥剂五种方式 , 设置了几十台除湿机 , 终于把洞内湿度控制在一个合适区间 。
推荐阅读
- 浇水|养多肉经常走进的3个误区,大胆走出来,你的多肉会越来越美
- 新媒体|“走进”新闻现场,孩子们感受媒体人的担当
- 君姐|套路深?走进美容门诊 体验还未进行 近12万没了
- 锦晃星|养多肉经常走进的3个误区,大胆走出来,你的多肉会越来越美
- 求职|毕业找工作有啥忌讳?资深HR透露真相,触之就等于简历走进垃圾场
- 凌霄花|去养花牛人家里,走进院子被迷住,这些花真大气
- 洞穴|小伙野外“钓鱼”,发现一个洞穴很奇怪,走进一看,值多少钱啊?
- |钓鱼人容易走进的误区,你占了几条?
- 误区|养多肉经常走进的3个误区,大胆走出来,你的多肉会越来越美
- 走进四月,八公山的垂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