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网络吹起阅读风,万卷书香溢屏外( 二 )



《一本好书》剧照
在《一本好书》这个节目中 , 编导在介绍红色经典小说《红岩》时 , 并不简单定位于故事情节的铺叙和人物形象的描述 , 而是着眼于作品精神的阐释 。在这种定位下 , 节目有意识地采用演员进行现场情节演绎和内心独白的方式进行 , 一方面让大众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沉浸感 , 能更好地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 另一方面则让革命者与和平年代的大众形成对话 ,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形成精神传承 。这种感染力往往超越了个人私密化阅读的情感冲击 , 更超越了直白式的说教宣传 。
当然 , 并不是所有作品都能通过现场演绎让观众产生沉浸体验 , 因此《一本好书》往往通过阅读+解析的方式来进行 。比如 , 不少人认为时代已经久远 , 再加上观点有些艰涩 , 因此对鲁迅的杂文感到陌生 。《一本好书》就采用了大学生朗读加上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 , 从而引导大众意识到鲁迅杂文的精神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 这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鲁迅作品的深刻性 。
梁文道主持的网络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更别具一格 , 虽然节目篇幅短小 , 属于小成本制作 , 由主持人包干到底 , 更像是脱口秀 , 但是主持人对场景选择的“随机性”(傍晚、街头)以及语言表述的“随意性” , 在金句频出的同时 , 更让人深深地感受到“无处不可以读书” 。
网络读书类节目借助丰富的视听方式 , 给大众打造了强烈的仪式感 , 产生一种共情 , 强化了他们的集体记忆和审美能力 , 进而向现实阅读延伸 , 这是它们的价值所在 。
引领大众回归书籍
当然 , 许多大众媒体推出的读书类节目 , 依然不能逃脱大众媒体的本质性特征 。比如注重各种明星或者公众人物对大众的引导性 , 体现的不是“内容为王”而是“流量为王”;比如对个别场景或细节的强调 , 有意识制造相应的话题;因为时间和表现手段有限 , 对一些作品的呈现或解读存在断章取义的现象……有人发出疑问:它们会不会使阅读变成“快餐文化” , 从而颠覆传统的阅读方式?视听呈现的感性化会不会削弱大众的理性思考?
诚然 , 我们不能把收看相应的读书类节目简单等同于读书 。读书类节目采用多种手段将读书活动变得更加敞开 , 强化分享 , 有意识构建公共性 , 让大众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 从而强化他们的阅读意识 , 进而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去阅读 。从这个意义上讲 , 读书类节目实质上扮演了一个“文化迎宾者”的角色 。它是在引导大众阅读 , 而不是代替大众阅读 。
我们自然不能因为看了一期《一本好书》节目就觉得自己对《红岩》了然于胸 , 而是在被节目深深打动的基础上 , 产生强烈的纸质全本阅读的冲动 。同样 , 我们也不能因为看了一期读书节目 , 就觉得已经了解鲁迅杂文的思想 , 而是需要在静心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其思想的超前性 。看了《一千零一夜》 , 我们感受最深的自然是“无处”“无时无刻”不可以读书 , 尽管工作繁重、生活琐碎 , 我们依然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中 , 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 , 进而追求内心的澄澈与宁静 。
作为“文化迎宾者” , 文化类读书节目唤起的是大众的阅读热情 , 是对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 , 是对经典作品的沉醉回味 , 从而回归到传统的纸质阅读中来 。文化类节目也许不那么完美 , 但是在它们的带动和引领下 , 让大众产生对文字的敬畏、对经典的敬畏、对知识的渴望 , 让全社会能够回归读书热潮 , 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宁静 , 功莫大焉 。(隋人)
来源: 海南日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