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人物|张岩:刑警本色30年( 二 )


张岩的办公室门上 , 有三个门牌:在岗、外出和请假 。 哪怕周六日 , “在岗”的门牌也总挂着 。 杨伟军听着不断有人去敲门汇报工作 , 想偷偷把门牌换到“外出”上 , 让张岩能休息下 , 被张岩发现后还挨了顿批评 。
“老张就这样 , 今晚要是有行动 , 他就一定得坐镇调度 。 非他来不可吗?不是啊 , 正常来说 , 他部署了就可以 , 但他就是这么个人 。 ”刑警支队原副支队长张学忠 , 和张岩认识30年 , 他在北戴河分局担任刑警大队长时 , 就常和张岩打交道 , “到现在也是 , 各县区有什么疑难案件 , 他都亲自过去解决问题 。 ”
张学忠也承认 , 给张岩当副手 , 工作比较累 , “但很舒心 , 你就踏实干你的活儿 , 有啥事都是他撑着 。 ”
张岩却说 , 管理小队伍靠感情 , 大队伍靠制度 , 更大的队伍靠文化和集体荣誉感 。 秦皇岛刑警支队是一个百十多号人的团队 , 办案不能靠他一人 , “干刑警你干的是啥?是荣誉 , 是责任 , 是成就感 。 ”
他不停学习 , 希望用更少的流血牺牲去办更多的案件
张岩|人物|张岩:刑警本色30年
本文插图
张岩在一起案发现场指挥案情 。 秦皇岛市公安局供图
张岩最自豪的事儿 , 是破不了的案子 , 领导交到他手里他能办 。
他的办公桌上堆着一摞《中国刑事警察》 , 最上面翻开的一页介绍外省一起刑事案件 。
杨伟军说 , 什么时候去张岩的办公室 , 只要不是处理工作 , 他一定拿着一本和刑侦有关的书看 。 有一段时间 , 杨伟军遇到张岩在学英语 , 他好奇地打听 , 张岩说 , 国外有一种先进的刑侦技术设备 , 国内还没有翻译介绍 , 他想自学了解下 。
“我常听他打电话给同学 , 都是问 , ‘你们那有什么最新的技战法 , 给我说说’ 。 ”杨伟军回忆 。
这些技战法都应用到了他的案件侦办中 。
2003年 , 张岩担任秦皇岛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期间 , 当地发生一起持枪杀人案 , 受害人从银行取了20万现金 , 刚走到停车场 , 被人一枪毙命将钱抢走 。
案件发生后 , 当地人心惶惶 。
追逃大队大队长邵建英回忆 , 当时的破案条件极不乐观 , 嫌疑人留下的作案痕迹非常少 。 张岩赶到现场后 , 通过走访调查和现场勘查 , 判断3人组团作案 , 而且作案前肯定有过沟通 。
利用这一点 , 张岩提出用一种新技术手段侦办案件 , “这种技术手段在南方城市已开展应用 , 但尚未大规模推广 。 张支队爱学习 , 从同行那里了解到这一技术 , 准备拿这起无头绪的案件试一试 。 ”
这起案件 , 借助张岩选用的新技术 , 取得了重大进展 , 成为秦皇岛市公安局应用这项技术侦办案件的首例 , 还入选了中国刑警学院的教学案例 。
命案大队教导员辛克坚是一名老刑警 , 常被张岩叨叨“别总吃老本” 。 刑警看家的三大手段——调查、走访和摸排 , 在日新月异的形势面前 , 越来越不赶趟 。 张岩大会小会督促同事注重大数据和新技术手段 , 他担任支队长后 , 秦皇岛市辖区的命案侦破率 , 始终保持在100% 。
1995年 , 张岩学测谎技术 , 拿下了高级工程师证 , 他还学了排爆 , 甚至懂现场勘查 。
刑事技术大队大队长李运辉记得一起案件 , 卢龙县发生一起火灾 , 大火被扑灭后 , 屋子里发现一具女尸 。 技术人员勘查完现场后 , 认为是他杀 , 张岩却认为是自杀 。
技术人员不服气 , 跑过去和张岩争论 。 张岩提出 , 现场出入口没有破坏 , 有人进入就得有痕迹 , 结合尸体的形态和起火点 , 他推断这是自杀 。
技术人员也提出疑点 , 农村的房屋是贵重财产 , 即便是自杀 , 怎么会舍得连房子也烧呢?
谁也说服不了谁 , 就等尸检报告做定论 。 解剖证实 , 死者有热呼吸道综合征 , 证明生前吸入烟尘 , 也就客观证实了张岩的推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