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兴|《掬水月在手》广州公映

读创/深圳商报驻穗采访人员 张莹
10月12日晚 , 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中山纪念堂举行首映礼 。 影片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 , 广州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东方所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 是叶嘉莹先生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 , 此前是入围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唯一华语纪录片 。
陈传兴|《掬水月在手》广州公映
本文图片

陈传兴|《掬水月在手》广州公映
本文图片

在古典诗词领域 , 叶嘉莹先生融贯中西 , 是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权威学者 。 她将西方文论引古典学 , 以哲学和美学的全新视角 , 对中国诗词境界进了高度概括 。 她从事教育事业七十余年 , 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人才 , 学生遍布“海峡两岸 , 大洋东西” , 成为了在海内外传授中国古典诗词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人学者 , 是推动中华诗词在海内外传播的杰出代表 , 她的诗词也成为海内外华人传承根脉、回忆乡愁的文化纽带 。
【陈传兴|《掬水月在手》广州公映】影片记录了叶嘉莹多艰又坚韧的一生 , 她经历了战乱、国难、离乡、早年丧母、中年痛失爱女等各种苦难 。 然而影片并未过多着力于此 , 它着力展示叶先生在诗词中丰盈 , 在窘境中生长 , 不遗余力致力于诗词教学和传播 , 坚守“弱德之美”的人生哲学 , 令不少观众为之感动 。
陈传兴|《掬水月在手》广州公映
本文图片

影片联合制片人、叶嘉莹助理 ,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透露 , 在访谈和拍摄过程中 , 有很多叶嘉莹先生数十年交往的亲友学生都是潸然泪下 , 但是陈传兴导演有意把这些特别有泪点的都删减掉了 。 陈导认为 , 克制之后带来的回味 , 可能对我们有更深刻的冲击力 。
影片的镜头从叶嘉莹生活的宅院开始 , 叶先生吟诵着杜甫的《秋兴八首》 , 仿佛吟诵着她的漫漫人生 。
在佐藤聪明配乐之下 , 影片运用电影视听手段 , 同时通过雅乐、吟诵、器具、古建筑、山河湖泊等意象 , 让观众看到古典诗词的“意境” , 回归到那个如梦似幻的诗歌年代 。
出品人廖美立表示 , 《掬水月在手》直面这个时代最本质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诗?为什么要有诗人?在她看来 , 以前觉得把诗词、文学拍成电影 , 是非常小众的事情 , 但现在文学纪录片也能够登上大银幕与观众见面 , 只要能够用新的叙事方式面对观影者 , 每种纪录片都能找到新的形式 。 更为多元的发展 , 将让中国纪录片发展大有可为 。
“拍完这部纪录片 , 我对叶先生更添崇敬之情 。 不止因为她有着高尚的人格 , 更因为她是这么一个人淡如水、且保持着一个女性温婉的人 。 对于我这么一个笨拙的后辈非常提携 。 ”影片导演陈传兴介绍 。
《掬水月在手》是陈传兴继《如雾起时》《化城再来人》之后 , “诗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 从初识叶嘉莹起 , 他带领拍摄团队辗转北京、天津、西安、洛阳、香港、台北、温哥华、波士顿等地 , 对这位古典诗词大师进行了17次深度访谈与拍摄 , 采访了叶嘉莹亲友学生43位 , 尽可能呈现叶先生朴实的生活样貌、丰富的创作内涵及崇高的人格魅力 。
陈传兴|《掬水月在手》广州公映
本文图片

被问到影片拍完有什么遗憾之处?陈传兴回忆起片中被剪掉的一幕:小时候 , 叶嘉莹回忆起小时候父亲教她英文时 , 会在北京的老宅里铺一张席子 。 这时 , 全家人躺在席子上 , 一起望着星空 , 叶先生的父亲会带着他们认识天上的星座 。 “当时在镜头前回忆起这一幕时 , 你能明显感受到她声音和情绪的变化 。 她望向天空 , 手指着天上 , 好像掉进童年的记忆里 , 耳边仿佛响起记忆中老北京胡同里各种市井声音 。 很遗憾最后因为篇幅 , 这一幕没有剪进正片 。 ”
还有一次 , 叶先生在拍摄过程中不慎摔了一跤 , 把摄制组的人都吓坏了 。 “当时我们的心情不仅是不安 , 还有一种罪恶感 , 我们怎么能让这么高龄、这么重要的叶老师受伤 。 叶先生痊愈后 , 还经常跟我们说 , 自己当时跌破的后脑 , 经过治疗后不仅治好了后脑外伤 , 更神奇长出了黑发 。 她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柔弱外表 , 内心却敏感而宽容的长者 。 ”
陈传兴|《掬水月在手》广州公映
本文图片

张静用“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来表达她心中叶嘉莹精神的最佳写照 。 在她看来 , 叶先生有一种执着的坚守:她不在意环境的粗劣和外人如何评说 , 把全部感情和精力投入到古典诗词的传承之中 。 她说 , 很多媒体都把关注点放在叶先生此前在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推动诗词教育 , 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 。 然而叶先生对此却轻描淡写 , “把自己用不上的钱拿出来 , 这有什么?于此相比 , 我更看重当时自愿回国的初心” 。 据介绍 , 叶先生毅然决定回国时 , 在还拿大的生活非常优渥 , 然而在北京 , 光是上厕所 , 就要走两个胡同才能去到公厕 。
“叶先生曾说过 , 1979年 , 自己选择自费回国教书 , 那时候她已决心要将余生奉献给诗词教育 。 ”张静说 。
电影出品人、方所书店老板毛继鸿分享:商业只是手段 , 文化才是我的目的 。 尤其在疫情、中美贸易战的困境之后 , 我们更应该思考用什么样的精神、态度、文化去滋养和传承我们的文明?他认为 , 叶先生的诗境人生为当下提供了安顿身心的一种方式和指向 。
据悉 , 该片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首映礼后 , 10月16日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办诗词诵读暨电影鉴赏会 , 将于10月16日在全国公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