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词?

文学|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词?
本文图片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实拍图
三千年来 , 最杰出的人才留下来这么庞大的文学资产 , 对我们现代人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为什么要读诗 , 尤其是古典文学、古典诗词?
文学看起来和实际的生活没有关联 , 也不能帮助人飞黄腾达 , 许多人就因此忽视它 , 以为那是没有用的风花雪月、无病呻吟 。 但是 , 事实完全不是如此 , 只要看看世界上文明先进、文化发达的国家 , 例如法国、德国 , 他们的政府和国民是如何的重视文学 。 尤其是古典文学 , 不但给予郑重的传承 , 整个社会也弥漫着谈文说艺的风气 , 由此就可以知道文学与文化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有多么重要 。
表面上 , 读文学不能直接增加收入 , 只是职场上拼搏之余的闲情逸致 , 用来调剂一下身心而已;但你可知道 , 当诗歌与文学进入到一个人的内在以后 , 会对心灵产生多么深刻的影响?
古人早就体认道:“腹有诗书气自华 。 ”(苏轼《和董传留别》)诗书的深度、诗词的情韵 , 都会让一个人由内而外焕发出一种恢宏、优雅的气质 , 先秦的思想家荀子也发挥这个道理 , 说:“玉在山而草木润 , 渊生珠而崖不枯 。 ”(《荀子·劝学篇》)只要山里面埋藏着玉 , 连草木都会长得特别翠绿滋润 , 生机勃勃;倘若水渊中的蚌壳生出了珍珠 , 外围的山崖同样也会感染到珍珠的洁白光滑 , 不会干枯贫瘠 , 看起来空洞乏味 。 这都是在说明精神涵养对一个人甚至一个地方的改变 。
至于所谓的“三日不读书 , 则言语乏味、面目可憎” , 则是从反面说明读书的重要 , 换句话说 , 一个人如果多多读书、多多读诗 , 就会言语有深度 , 连脸孔都会优美可爱一点 。 这种从内而外的改造 , 让人充实而有光辉 , 比起用珠光宝气包装自己 , 其实更是持久 , 也不会流于肤浅 。 这么一来 , 怎么能说读书、读诗是没有用的呢?读书、读诗带给人的 , 是真正的大用 , 只是人们短视近利的时候看不到而已 。
文学|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词?
本文图片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实拍图
当然 , 读书、读诗并不只是有美化的功能 , 甚至还能减轻或解决人生的问题 。
南朝一位诗歌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便阐述道:“使穷贱易安 , 幽居靡闷 , 莫尚于诗矣 。 ”他认为 , 要让人在贫穷卑贱的处境中感到平和安定 , 在孤独寂寞的时候不会觉得烦闷 , 没有比诗更有用的了 。 因为文学、诗歌所碰触的是人类最内在的心 , 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 , 了解人性最复杂幽微的层次;其他的吃喝玩乐只是表面上暂时地逃避问题而已 , 时间一久 , 又还是会回到同样的问题里 , 因此不是解决之道 。 而文学、诗歌所碰触的人类最内在的“心” , 它是一个小宇宙 , 无所不包 , 人生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
“心”是人类存在的终极核心 , 即使一个人吃饱穿暖 , 甚至飞黄腾达 , 但只要这颗心没有感到满足 , 那么这个人依然是彷徨的、空虚的 , 是不快乐的 , 他还是会想要探索心灵的奥秘 , 想要破解各式各样人生的困惑 。 尤其是当一个人面临极大的精神困境 , 痛苦得无以复加却无法从现实中获得抚慰时 , 可以读读古人的诗篇 , 这时就会发现 , 竟然可以从古人那里寻得慰藉 , 因为你的痛苦古人都经历过 , 你对人生的感慨古人都咏叹过 , 而且他们的境界比你更深刻 , 你其实并不孤独!
文学|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词?
本文图片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实拍图
再进一步言之 , 西方思想家曾经赞美说:“诗人是人类的感官 。 ”这真是一针见血!意思是说 , 诗人比一般人更敏锐 , 看到的更多、听到的更细致、品味的更丰富 , 即使是快乐、寂寞和痛苦这一类的情绪 , 也比大多数的人体验得更透彻 。
诗人会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 , 例如:他们会看到红花在燃烧 , 杜甫就说“山青花欲燃”(《绝句二首》之二) , 在青山碧绿色的映衬之下 , 怒放的花就像要燃烧起来似的;于是韩愈就形容桃花盛开时 , “种桃处处惟开花 , 川原近远蒸红霞”(《桃源图》) , 整个平原陆地远远近近弥漫着一片红色的灿烂 , 就像天上的彩霞掉落到地面一样 , 于是整片大地云蒸霞蔚 , 无比辉煌 。
还有 , 诗人会听到一般人听不到的 。 例如 , 在无比寂静专注的聆听里 , 他们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 甚至还能听到天上的云朵飘过时 , 发出淙淙的流水声 , 唐朝的诗人李贺在《天上谣》中就说:“天河夜转漂回星 , 银浦流云学水声 。 ”因此 , 星星就像微小的船只一样 , 浮在云层水面上漂动旋转;再有诗仙李白 , 也曾经听到“春风语流莺”(《春日醉起言志》)呢 , 当时喝醉的李白才有点儿清醒 , 懵懵懂懂中“借问此何时” , 问现在几点钟 , 春风刚好吹来 , 听到李白的喃喃自语 , 于是把答案告诉了飞过的黄莺!
你看 , 诗人带领我们去看我们原来没看到的 , 去听我们原来没听到的 , 从此学会可以怎么看、怎么听 , 世界就发生了改变;最重要的是 , 诗人还可以把我们感受得到却说不出口或说得不好的体验 , 那么深刻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 比我们自己说得还要好 , 像是直接从我们心里掏出来似的 。
譬如“少壮不努力 , 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 这样的后悔莫及 , 两千年前的汉朝人就已经给了你如此言简意赅的座右铭;到了唐代 , 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道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 , 一千多年来 , 数不尽的读者在异乡过节的时候 , 脑海里便自动浮现了这一句诗;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 , 也把情人之间的难舍难分写得入木三分 , 难怪会成为爱情的代言人;而杜甫的“但见新人笑 , 那闻旧人哭”(《佳人》) , 看起来很平易的文字、很简单的对比 , 却是张力十足 , 洞察了喜新厌旧的人性阴暗面 。 再看清朝诗人黄仲则所感慨的:“十有九人堪白眼 , 百无一用是书生 。 ”(《杂感》)其中有对自己坚守高洁人格的骄傲 , 也有对于个人力量十分渺小的悲哀 , 读了之后 , 让人禁不住发出一声叹息 。
所以说 , 这些诗歌离我们一点也不遥远 , 甚至应该说 , 这些诗歌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 是可以一起谈心的知己 。
文学|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词?
本文图片

▲《欧丽娟品读古诗词》实拍图
最重要的是 , 诗人不仅用诗歌告诉我们各式各样的人生滋味 , 还让我们看到 , 一个人活着 , 可以有怎样美好的姿态 。 当诗人往世界的真、善、美走去 , 也会带领读者一起探测世界的奥秘 , 诗人透过诗歌的锻炼 , 把这个世界的真、善、美打磨得更加晶莹剔透 , 甚至连那些令人痛苦的阴暗面 , 也筛检掉粗糙的成分 , 焕发出泛着泪光的光彩 , 以至于在现实中让人苦不堪言、难以忍受的悲哀伤痛 , 写进诗歌的时候却升华了 , 映照出几分优雅与美感 。 而在这个书写的过程中 , 那些沉重的伤痛悲哀也获得了纾解 , 这就是所谓的文学治疗的功能;同样的 , 读诗的人也被带到那个升华的世界 , 又因为共鸣的效果 , 让自己的重担卸下来一部分 , 或者从诗里面得到了领悟 , 让诗人的智慧指引一条出路 , 当下的困惑可以稍稍开解 。
这就难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J. C. F. Holderlin , 1770—1843)领悟到:“人充满劳绩 , 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 。 ”在劳苦之中 , 人仍然还是可以诗意地以美好的姿态存在于人间 。 而白居易读了李白、杜甫的诗以后 , 更深深赞叹道:“天意君须会 , 人间要好诗 。 ”诗人用好诗把天意带到了人间 , 人间只要有好诗 , 人们也就可以领略到神秘莫测的天意 , 也就是宇宙万物人生的奥妙 。 这么说来 , 诗歌简直泄漏了天机 , 诗人简直就是天神的代言人 。
【文学|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词?】总而言之 , 中国古典诗歌历经了三千年的累积与筛选 , 累积的艺术含量、情感含量都十分饱满 , 才会产生出这么多杰作;又因为三千年的筛选 , 在时间极其严格的考验下只留下最好的珍品 , 让后人不必寻寻觅觅、浪费太多过滤的时间 , 处处都是宝藏 。 以“取法乎上”的原则来说 , 听听中国古代的诗歌在唱什么 , 可以说是一条通往艺术与性灵的快捷方式 , 一路风光无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