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上甘岭精神与年轻人的对话( 三 )


文章图片

话剧《上甘岭》剧照


不说教的主旋律话剧
话剧《上甘岭》由黄宏带领着一群多为“90后”的年轻演员完成 。 黄宏对他们的表演给予了肯定 , “这个剧最大的竞争力 , 就是把演员调整成为一个完整的群体 。 有观众说 , 他许久未见到这样一台演出 , 台上十几个演员使的是一个劲儿 , 而且表演极为认真 , 哪怕仅有一两句台词的演员 , 也会全神贯注地去完成自己的表演 。 我认为观众一定会喜欢演员们的这种状态 。 ”
李任告诉《环球》杂志采访人员 , 他特别喜欢剧组里这些25岁左右的男孩 , “你会发现他们每个人上台之后真的像个兵 , 个个都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帅小伙儿 , 身高都在1米83左右 。 我想 , 这样一部血脉偾张的戏一定会吸引女性观众 。 当这些帅气的男孩在舞台上一个接一个‘死去’ , 会更加让人心疼 。 我在现场看到很多女性观众不时抹眼泪 。 ”
做这个戏的时候 , 李任心里总有一种道德压力 , “我们的演员是25岁左右 , 当年的志愿军战士大多是20岁左右 , 他们长眠在异国他乡 , 令人非常伤感 。 如果做不好这个戏 , 就觉得对不起那些年轻人 。 ”
那些年轻的志愿军战士 , 是英雄 , 也是普通人 。 话剧《上甘岭》展现着当年战场上那些活生生的人——他们是什么样的风貌、什么样的气质?他们怎么说话?他们有着怎样的思维与逻辑?
黄宏表示 , “虽然这是一部弘扬上甘岭精神的主旋律话剧 , 但它没有那种喊口号式的说教 , 而是以展现人物性格来支撑整部戏 。 一个好的戏剧作品 , 应该有场面 , 更应该有人物留在观众心里 。 这部戏里的人物都是接地气的 。 ”
李任告诉《环球》杂志采访人员 , 他在执导过程中严格杜绝了喊口号 , “光凭喊口号 , 我们是打不赢那场战争的 。 当年的战士们靠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信念 , 这个国家已经屈辱了百年 , 新中国成立后 , 人人都觉得自己真的成了国家的主人——国就是我的家 , 如果有人毁我的国、毁我的家 , 我就要跟他以死相拼 。 保家卫国 , 争取生存空间 , 就是最简单的情怀和道理 。 ”
剧中志愿军战士和被俘美国伤员的幽默互动 , 让观众在发出笑声的同时也感慨颇多 。 李任说:“在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之下 , 争执是说不清楚的 , 每个人都说自己有道理 。 所以这部分戏我们不讲‘不同’ , 而是讲‘相同’ 。 其实他们哪有什么私人恩怨?当放下武器 , 可能一个19岁 , 一个20岁 , 一个原本应该在美国乡下耕田 , 一个原本应该在中国家里种地 , 没准大家还能因为某个原因坐在一起吃饭 。 ”
就像戏里一段台词所说 , “即使是敌人 , 当他放下武器的那一刻 , 我们也是仁慈和宽容的 。 这些人如果不上战场的话 , 其实都是普通的年轻人 。 如果换一个场合、换一个时间相遇 , 他们原本应该是一群少年朋友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