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黑马|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咖啡品牌?( 二 )


这样的模式也获得了资本的认可 , 并很快引发了一波咖啡新零售的浪潮 , 基于类似逻辑所衍生的自助咖啡机业态也迎来了一波短暂的“疯狂” 。
2017年 , 连咖啡再次走出舒适区 , 忍痛砍掉了自有的配送团队 , 将配送业务接入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平台 。 配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 也让连咖啡在半年后就实现了全国100多家门店的全面盈利 。
到今天 , 关闭所有线下门店 , 转型咖啡零售 , 进军快消饮料领域已经是连咖啡第三次自我重塑 。
i黑马|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咖啡品牌?
文章图片
中国咖啡市场不断迭代的因素无非就两点:一是供给端 , 技术驱动下产品形态的突破;二是需求端 , 新人群崛起带来消费习惯的变化 。
而连咖啡的数次变革 , 本质上都是在这两大变量交替变化下 , 不断探索中国咖啡更好解决方案的过程 。
这次也不例外:
一方面是市场环境的突变 。 连咖啡在2017年底的全面盈利 , 一定程度上已经验证了咖啡连锁+外卖的模式可行性 , 甚至团队已经做好了进一步规模扩张的系统规划 。
但2018年 , 瑞幸以“野蛮人”的姿态闯进了咖啡连锁行业 , 在疯狂烧钱的模式下 , 整个市场都被迫陷入了不健康的快节奏中 , 连咖啡也不得不被裹挟 。
“原有的打法已经被摧毁 , 这条路已经到了尽头 。 ”基于这样的判断 , 连咖啡紧急掉头 , 从2019年开始 , 就酝酿出了先前的关店计划 , 主动谋求转型和新的突破 。
另一方面是技术带来的产品突破 。 比如冷萃/冻干等技术的逐渐成熟 , 让原本几乎没有机会的速溶咖啡领域产生了新的可能 。
从1989年雀巢在中国推出速溶咖啡 , 到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开出第一家店 , 咖啡这个品类在中国一直是沿着两条路径在分化:一边是以速溶咖啡为代表的便捷性 , 一边是以现磨咖啡为代表的高品质 。
沿着这两个方向延展 , 还演化出了即饮咖啡、胶囊咖啡等产品形态 。 但今天的主流趋势是这两个方向的融合 , 于是在高品质的现磨咖啡中 , 则出现了兼具便捷性的外卖咖啡 。
而随着食品技术的成熟应用 , 让今天的创业者也有机会在便捷性的速溶领域 , 做出兼具高品质的咖啡 。
当这两个品类在分化树的顶点相遇 , 我们进一步分析:
在规模方面 , 速溶占据了整个市场的60%-70% , 远大于现磨咖啡的市场;在品质和便捷性上 , 速溶只需要一两分钟 , 且今天已经可以做到不输现磨的品质 。
但连锁+外卖配送受限于门店规模的天花板 , 畸形的成本模型也导致鲜少有玩家能真正做到规模化盈利 。
所以 , 连锁外卖模式也许不再是中国咖啡的最优解 , 而这也是今年资本频频下注速溶咖啡的主要原因之一 。
在转型零售化 , 并将主阵地转移到电商渠道之后 , 连咖啡关闭400多家门店损失的只有枷锁 , 换来的却是更广阔的天地 。
i黑马|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咖啡品牌?
文章图片
门店的关闭并不意味着线下咖啡故事的结束 。
早在2019年9月 , 连咖啡就与中石化易捷达成合作 , 联手推出了“易捷咖啡” 。 要知道 , 中石化易捷门店数超过2.7万家 , 居全国便利店之首 , 是全家、罗森、7-11在中国门店数的十倍以上 。
这样强有力的线下合作伙伴 , 也并没有动摇连咖啡转型的决心 , 但在新的模型中 , 门店租金、人工等成本被进一步优化 , 让线下咖啡故事得以延续 。
正如连咖啡在宣布回归的推文中所说 , “‘易捷咖啡’是我们的另一个作品 , 中国的加油站咖啡 , 将会是另一个全新的精彩故事 。 ”
不过连咖啡这一次硬重启 , 更大的底气还是来自于对未来的信心:
i黑马|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咖啡品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