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 | 行“晋”黄河 风物故事辉映千年文明( 二 )


9月25日 , 环球网采访人员跟随“游山西?读历史”全国主流媒体采访团来到了盛名远扬的洪洞古大槐树景区 。 进入景区 ,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根”字影壁 , 彰显了大槐树蕴藏的“同宗共族 , 天下一家”情结 。 一路前行数百米 , 挺拔云天、蓬勃旺盛的大槐树“千呼万唤始出来” 。
讲解员向采访人员介绍:现存的槐树是同根滋生的二代、三代大槐树 , 其中二代大槐树有400多年历史 , 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历史 。 在二、三代大槐树旁 , 是依照记载原貌仿制的古大槐树 , 相传古大槐树树围为“七庹零一媳妇”,即七个成年男子加一个女子才能合围 。 民国三年 , 地方乡绅在原址上修建了“古大槐树处”碑亭 。
据《史料》记载 , 从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近50年间 , 明统治者在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设局驻员 , 发放川资 , 移民18次 , 人数逾百万 , 迁民18个省500余县 , 涉及1230余姓 , 其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 旷古绝今 。
手记 | 行“晋”黄河 风物故事辉映千年文明
文章图片
因为“会讲故事 , 讲好故事” , 大槐树景区近年来越来越得受到游客的青睐 。 工作人员告诉采访人员 , 去年大槐树景区购票游客已达130万人次 。 景区门票单价80元 , 这里去年一年门票收入过亿 。 现在古大槐树为中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 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此行古大槐树景区 , 采访人员最深的感受即是 , 到山西不仅仅是旅游观光 , 同时也是来寻根 , 这里既饱含浓浓的乡愁 , 也夹杂着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 悠悠六百余载 , 古槐几度枯荣 。 洪洞古大槐树下的迁民子孙繁衍不息 , 悠久的寻根祭祖文化在这里世代传承 。
秋日观壶口瀑布:九曲激浪生层烟
从古大槐树景区走出 , 采访人员跟随山西行主流媒体采访团驱车来到临汾壶口瀑布 , “黄河之水天上来 , 奔流到海不复还”的壮观景象让所有人都心潮澎湃 。
手记 | 行“晋”黄河 风物故事辉映千年文明
文章图片
“不观壶口大瀑布 , 难识黄河真面目” 。 还未下车 , 就听见如雷般的轰鸣 , 果然是“未见其瀑 , 先闻其声” , 而得见真面目后 , 更是为之惊叹: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在晋陕峡谷里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 , 飞流直下 , 这般气势 , 铸就了冼星海笔下“风在吼 , 马在叫 , 黄河在咆哮”的磅礴之声 。
“朝坊观瀑风雷间 , 九曲激浪生层烟;黄沙入水千甲穿 , 速流抵柱万山悬” , 这是古人笔下的壶口瀑布 。 若非亲眼所见 , 是绝不会相信李太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浪漫想象 。 身临其境方觉 , 无论用怎样的辞藻形容眼前的雄浑壮阔都不为过:万马齐嘶、万鼓齐鸣、云蒸气吞、雷鸣咆哮……
而形成这般景象的地理原因 , 即是黄河在壶口瀑布由河宽300米收窄为50米 , 骇浪翻滚 , 排山倒海 , 故所谓“万里黄河一壶收” 。
手记 | 行“晋”黄河 风物故事辉映千年文明
文章图片
站在观景台 , 俯瞰激流澎湃的黄河之水 , 敬畏之情油然而生: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脉孕育 , 出昆仑 , 穿大漠 , 驱流沙 , 越草原 , 入河口 , 滚滚东流……而壶口 , 正是它铿锵激越的心脏 , 于是 , 黄河在此欢聚 , 生命从此高歌 。
导游说 , 冬日的壶口 , 小雪流凌 , 冰封河面 , 晶莹剔透 , 又是另一番奇景 。 听罢 , 又对此景心生向往 , 却也不禁感叹:大河涛涛 , 纵千种风情 , 万般故事 , 都化作浪花滚滚 , 于天地间吟诵不羁与豪迈 。
鹳雀楼上穷千里 古诗词中蕴哲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