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投资人5年追着投,“馒头第一股”诞生:1年赚10亿( 二 )


1年赚10亿 , “馒头大王”的商业帝国浮现
招股书显示 , 2016年至2018年 , 中饮股份营收分别为7.20亿元、8.67亿元、9.90亿元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3762.1万元、1.13亿元、1.43亿元 , 毛利率分别为28.38%、31.51%、33.34% 。
到2019年12月末,中饮股份拥有16家直营店、2915家加盟门店 , 加盟门店的毛利达到30% 。 目前 , 中饮股份的门店主要分布在以上海为中心城市的江浙沪市场和广东等区域市场 , 未来除深耕华东市场外 , 重点培育北京等区域市场 , 并逐步将业务拓展至全国 。
一年赚10亿元 , 将包子卖向全国的刘会平原本只是个普通的早餐店老板 。
初中毕业后 , 刘会平便开始卖包子谋生 , 从几摞蒸笼、一块案板、几毛钱的包子起家 , 成就了一段商业传奇 。
1995年 , 刘会平辗转在南宁、贵州等地开店 。 “和面的时候一头栽倒面缸里去 , 起来满头都是面 。 ”刘会平曾回忆称 。
1997年 , 19岁的刘会平来到广西南宁 , 开始带徒弟做包子 。 1998年 , 刘会平带着仅有的几千块钱来到上海 。 开了多家包子店 , 但生意并不好 , 他开始反思 , 生意到底该怎么做 。
“后来我就考虑还是自己的产品做得不够好 , 冷静下来思考以后觉得我们做的这个东西根本不符合上海人的口味 。 ”在做过不下上百次试验之后 , 刘会平终于改良出了对的味道 。
2001年 , 刘会平在当时办公楼林立的南京路附近以每月5000的价格租下了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小店 , 取名刘师傅大包 。 三个月后 , 凭借口碑 , 刘会平的门店排起长队 。
2003年 , 刘会平赚到了30万元 ,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 , 刘会平将之改名了个洋名字“巴比馒头” 。 很快 , 巴比馒头也凭借自身影响力成为了当时不折不扣的“网红馒头” 。
2005年 , 在“上海国际多项博览会”上 , “巴比馒头”获得两个金奖、一个特等奖 。 刘会平也由此被誉为中国的“馒头大王” 。
竞速到店到家场景 , 早餐店变革将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 “馒头大王”也曾遭遇发展的瓶颈 。
2014年 , 移动互联崛起 , 几大外卖平台奋力抢占市场份额 , 不甘心受制于别人的刘会平开始思考自己打造平台的可能性 。
“平台的意义无疑是非凡的 。 除了缓解高峰期排队带来的订单压力 , 后台的大数据将记录并分析顾客的消费习惯 , 实现精准营销的同时增加客户粘性 。 ”刘会平表示 。
【投中网|投资人5年追着投,“馒头第一股”诞生:1年赚10亿】值得注意的是 , 对于此次IPO拟募资的9.50亿元 , 中饮股份表示 , 资金将用于建设巴比食品智能化厂房项目、生产线及仓储系统提升项目、直营网络建设项目、食品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品牌推广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 。 这充分说明了中饮股份努力摆脱传统模式而向“智能化”转型的决心 。
未来 , “巴比门店将兼具取货点的功能 。 原本每天就要向门店配送馅料及成品的物流车会把线上的产品一起送来 。 ”刘会平称 。
宋向前认为 , 连锁零售模式通过加盟 , 创造了大量就业 , 帮助小B生产者在大城市找到自己的空间 。 以此为基础 , 巴比馒头完全有可能向ToB的餐饮供应链等B端业务延伸 , 发挥自己的物流冷链优势 。
不仅如此 , 中饮股份也计划在团餐市场上发力 。 “在这个方向上 , 巴比其实是全国最有机会的一个公司 , 它会成为覆盖线上线下和社群三度商业空间的一家企业 。 ”宋向前称 。
“未来 , 大家竞争的是到店到家的场景 。 产品的零售场景覆盖冷冻、冷藏和鲜食的部分 , 企业会在全场景、全流程、全系列频谱上展开竞争 。 ”
但是 , 刘会平深知 , 做食品最重要的是品质和安全 。 时至今日 , “新鲜且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依旧是刘会平为巴比馒头制定的区别于同类品牌的一大卖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