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仕玲|陈仕玲 | 鸾鹤江山亦自奇—蕉城百年老照片补充解读( 三 )
文章图片
恩斯特·柏石曼《中国的建筑与景观》中的宁德老照片 , 约1906-1909
马厝坪濒临东湖 , 城东的三元桥溪与南门文庙泮池之水在此汇合 , 水上运输业为发达 。 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清楚记得 , 马厝坪方圆达数十亩 , 有房屋十余座 , 杂姓居住 , 以毛姓居多 。 紧贴着东城墙 , 是两座大灰炉(灰窑) , 皆毛氏产业 , 南郊古溪村出产“灰壳”(多为牡蛎壳、蛤壳) , 灰壳采收后用小船运至马厝坪“壳埕下” , 经过加工煅烧 , 成为生壳灰、熟壳灰等不同品类的石灰 , 是修造房屋、墓域的主要原料 , 也可作为农村稻田的肥料 。 每日运壳船只来往穿梭 , 灰炉火焰腾空 , 颇为热闹 。 在李怀涌兄发现的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著作中的宁德老照片里 , 可以看到这一情景 。
三都城澳、渔潭一带进城收垃圾(俗称“粪倒” , 晒干可做肥料)的小渔船也都停泊于马厝坪 , 由于民间小船只在下尾街码头停靠不便 , 这里也会停留一些进城办事、购物的小船 。
文章图片
重绘的1943年宁德城关平面图
通过重绘的一幅民国三十二年(1943)宁德城关平面图 , 我们对马厝坪的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 外面这个伸出的“鼻子” , 就是船只的停靠点 。
据老人们回忆 , 马厝坪还有条巷子 , 不知道是不是地图上所标的西面这条路 。 当时有个名叫郑锦春的老人 , 在巷口摆小摊 , 夏天卖“冰水” , 其他季节卖年糕、“汽糕” , 由于技术娴熟 , 年糕切割均匀 , 至今还撂下一句俗话“忖锦春的年糕头吃” , 意思是没有便宜可沾 。
清末 , 客居福州的日本人佐仓孙三曾编写了一本《闽风杂记》 , 书中描绘了他在闽地的所见所闻 , 其中也有关于“烧壳”的描述:
此地不论室屋墙壁 , 皆以石灰涂之 , 坚固如石 , 阅岁月而不坏 , 其所费不可测 。 一日散策(日语 , 指无目的行走、散步)城外 , 到水边 , 有一屋 , 烧牡蛎壳制灰 , 随造随输 , 白粉飞散 。 屋瓦树梢 , 白皑皑望之如雪 。
当年的马厝坪 , 也正是这样一种状况 。
三、养济院解误
老照片最左边的这座建筑 , 因为独处一隅 , 因此异常显眼 , 李伟在《蕉 城百年老照片的发现和解读 》中 , 根据地方耆宿及文史研究人士提供的信息 , 初步认为是宁德县的养济院(孤老院) , 当时笔者也认同这个看法 。
文章图片
这座偏居一隅、白墙环绕的独特建筑 , 当为白岩下书院 , 原误认为宁德县养济院
此后 , 笔者翻阅了乾隆版《宁德县志》 , 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 根据卷二《建置志》的记载 , 养济院最早是在县城西门外太尉宫旁 , 明正德七年(1512)移徙东门外 。 嘉靖四十二年(1563)重城宁德之时 , 改建于北门外三元道观之左 , 并一直沿袭至民国时期 。
通过老照片 , 找到了三进院落的三元观 , 最后一进是二层阁楼 , 名曰“玉皇阁” , 为邑人林开池所建 , 见于民国《宁德县志》 。 在它的左边有一座类似雨廊的建筑 , 养济院估计就在这个范围内 。
养济院的规模不大 , 根据乾隆《宁德县志》的记载 , 万历十四年(1586) , 知县徐文翰“作屋三间 , 中为必先堂” , 到了乾隆时期 , “屋虽仍旧 , 而旁多增筑” 。 据地方文史学者陈玉海先生回忆 ,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 孤老院是四间排小庭院 , 没有围墙 , 也没用附属建筑 , 当时只居住着一位女麻风病人 。 按照他的描述 , 这个建筑有可能是民国时期留下来的 。
推荐阅读
- |李冰冰的幕后军师:拉拢赵丽颖邓文迪,斗袁立,打下江山送亲姐
- 丝绸之路|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丝路连接世界 电影和合文明
- 娱乐麦浪说|林心如利用《美人心计》收复半壁江山
- 国庆|用交响乐真情献礼国庆 品牌节目《2020江山如画国庆音乐会》的创新告白
- 阿云嘎|用交响乐真情献礼国庆 品牌节目《2020江山如画国庆音乐会》的创新告白
- 人民日报客户端浙江频道|发展数字消防 江山消防应急产业打算这样干
- 单反爱上摄影|美丽中国,江山如画
- 穿搭|占据女生衣橱半壁江山的蓝色衫,有何特别,看杨幂、赵露思怎么穿
- 攻城|大清都亡了,此人仍在率4000八旗军攻城,差点为溥仪打下一片江山
- 衢州抽屉|「空中看大项目」江山综合客运枢纽项目预计本月全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