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枣课堂|这一篇就够了,搞懂“智能联接”( 二 )


然后是确定性体验 , 也就是系统运行的超高可靠性 , 以及时延等性能指标的超高稳定性 。 我可以容忍你的时延不是极致的低 , 但不能发生抖动 , 一会儿1ms , 一会儿100ms , 这样子 。 代表场景是高铁、机场、电力等 。
最后是超自动化 。 联接规模的爆炸式增长 , 意味着网络本身规模的增长 , 以及网络复杂度的提升 。 网络运维难度将会超过了人工运维的极限 。 因此 , 引入AI , 实现智能运维 , 是大势所趋 。
智能联接的关键技术
究竟怎样才能使得智能联接具备以上三大基本特征?为了实现智能联接的超强联接力 , 需要引入哪些具体的技术手段?
其实 , 正如前文所说 , 智能联接是一个全场景的解决方案 , 而非提出一个全新的技术标准 。
智能联接的基础 , 仍然是现在移动通信以及固网通信的技术框架 。 智能联接所做的 , 是站在用户和需求场景的角度 , 梳理出来了一个更为合理且完整的框架模型 。
针对不同场景的特殊需求 , 智能联接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 , 进行了二次创新 , 提升了指标 , 简化了方案 , 改善了体验 , 方便了用户 。
智能联接的第一个技术底座 , 相信大家都猜到了 , 就是现在如火如荼的5G 。
在现有5G常规性能指标的基础上 , 智能联接增加了三项重要改进 , 分别是:Gbps上行、20ms低时延、亚米级定位 。
我们知道现在5G具备Gbps下行能力 , 但是上行不足 。 对于视频回传的场景 , 上行是刚性需求 。 智能联接引入了超级上行SUL技术 , 实现了上行Gbps速率 。
20ms低时延 , 则是依赖于预调度和mini-slot等特性的引入 , 主要服务于远程操控类场景 。
亚米级定位能力的实现 , 依赖于UTDOA(UplinkTimeDifferenceofArrival , 上行到达时间差)技术的引入 , 以及更大频谱带宽的使用 。
除了5G之外 , 另一个重要的技术底座 , 就是今年迅速发展起来的F5G , 也就是The5thgenerationFixednetworks , 第五代固定网络 。
现在人们普遍把传统5G称为“天上的5G网” , 而把F5G称为“地上的5G网” 。 F5G的核心是全光网络 , 它的愿景是“光联万物”(FibretoEverywhere) 。
F5G的代表性技术 , 是10GPON(用户速率达到Gbps的光纤宽带接入)、Wi-Fi6、200G/400G、OXC(全光交叉)、NGOTN(下一代光传送网)等 。
F5G的全光网 , 实际上是移动5G的数据传输基础承载网络 , 为移动5G提供了带宽、时延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支撑 。
F5G和5G有一部分技术和网络是共用的 。 在很多应用场景里 , F5G比5G更具优势 。
F5G低时延、大带宽、多连接、抗干扰的特点 , 更符合那些没有移动性需求的连接诉求 。 而且 , F5G的功耗更低 , 既有利于保护环境 , 也有利于降低成本 。
换言之 , 不管是5G还是F5G , 都是技术手段 , 没有好坏之分 , 也没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 。 F5G与5G可以进行有效协同 , 互相补全 , 更好地提升用户感知 , 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
除了5G和F5G之外 , 智能联接还包括面向园区、广域、数据中心的智能IP网络 , 以及IPv6+ 。
为什么要单独强调IPv6+?因为IPv6+的引入 , 可以实现智能交互设备的一跳直达 , 实现跨域的内容访问 。 例如远程调阅摄像头数据等 。 IPv6+是“万智互联”的前提 , 没有IPv6+的话 , 不足以实现智能联接 。
智能联接的智能 , 又该如何理解呢?
当然是AI的引入 。
智能联接引入AI , 主要包括网元、网络和云端三个层面 。
网元+AI:把AI引入网元 , 升级为数字化的智能网元 , 让每个网元和整个网络更加敏锐的感知、处理和推理执行 。
网络+AI:利用AI重构网管 , 通过智能管控系统构建网络的数字孪生 , 实现网络的动态控制和闭环 , 例如自动部署、事前仿真、事后校验、预防预测以及主动优化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