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清:漫山橄榄树“种出”山区致富路

新华社福州10月9日电(邓倩倩、叶磊、孟健)“现在我们这儿的橄榄产量已经跟不上销路了 , 再过个把月又到橄榄的丰收季 。 ”福建省闽清县梅溪镇党委委员杨武亮站在山坡上 , 看着指头大小的青橄榄 , 脸上挂满了笑容 。 放眼望去 , 悠长的闽江从闽清县划过 , 两岸尽是绿油油的橄榄树 。
【福建闽清:漫山橄榄树“种出”山区致富路】闽清县作为橄榄之乡 , 种植橄榄已有近千年历史 。 当地盛产的“檀香橄榄” , 以其清脆、嚼后回甘而成为古代贡品 。 自20世纪80年代起 , 闽清县政府多次发动村民利用荒山坡地种橄榄 。 如今 , 闽清橄榄大量销往福建省内各地及上海、浙江、广东等地 。
然而 , 闽清橄榄也曾经历过低潮期 。 “十几年前橄榄不值钱 , 实生苗种出的橄榄易苦涩、易变异 , 一斤只能卖两三元 。 ”杨武亮介绍 , 由于优质品种较为稀罕、产量低 , 因此当地种植户不断探索用嫁接方式改良品种、提高产量 , 向高品质鲜食橄榄市场挺进 。
位于闽江北岸的梅溪镇梅埔村白河江自然村 , 是闽清的“橄榄第一村” 。
“这里日照时间长 , 气候温暖湿润 , 低温冻害少 , 而且土壤是中性沙质土 , 所以结出的橄榄更香更甜 。 ”今年57岁的张孔江是白河江自然村的橄榄种植大户 , 1981年高中毕业后就一直留在村子里种植橄榄 。
张孔江不断钻研橄榄种植和培育技能 , 是村里最早学会嫁接技术的一批人 。 他观察不同橄榄的生长特点和口味差异 , 分析比较不同栽培管理对口感的影响 , 培育出他的看家品种“孔江一号” , 每公斤400多元 , 一株年产值最高可达近10万元 。
“有了好的品种就要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 ”张孔江等人注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 在政府指导下对接种植专家 , 组织社员和周边农户集中观摩学习 。 如今 , 白河江自然村的80多户农民 , 家家户户都以种植橄榄为业 , 掌握了嫁接技术 , 村子里的橄榄产量和质量逐步提升 , 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 。 白河江自然村的致富经验也推广到全镇 。
“以前橄榄长在树上都没人采 , 改良了品种后 , 只要长出来就不怕没销路 。 我们的橄榄从一斤不到十元涨到二三十元 , 最高品质的可以卖到几百元一斤 。 ”梅溪镇新民村村主任黄家勇说 , 村里从十年前开始大规模应用嫁接技术 , 橄榄有了销路 , 带动贫困户纷纷走上了脱贫路 。
今年69岁的黄圣云 , 一度被生活的重担压垮 , 是镇里重点帮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 黄圣云一家4口 , 四年前为了给中风的妻子治病 , 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 如今 , 妻子瘫痪在床 , 儿子身患疾病 , 孙女刚上初一 。 家里3亩林地早年种上橄榄 , 但品种单一 , 管理不善 , 基本没什么收成 。
自2018年开始 , 梅溪镇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扶贫工作 。 除了低保补助、残疾补助等各项政策补贴外 , 当地党支部派出16名党员技术能手 , 免费为黄圣云提供700多枝优质橄榄接穗 , 为其橄榄园中180棵橄榄树嫁接换种 。
“我们家今年的橄榄已经全部被预订啦 , 每斤25元 。 ”黄圣云边精心清理树边杂草边说 , 新嫁接的橄榄4、5月份开始结果 , 到12月成熟季就有客商来直接采购 。 原本只有几十斤的产量 , 预计年底将有1500到2000斤收成 , 净收入4至5万元 。
“治病有保障 , 橄榄收益好 , 加上平时公益性岗位工资和种地 , 我们家的日子好过多了 , 非常感谢党和政府 。 ”黄圣云那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 , 说话时眼里泛着泪光 。
“我们不仅要扶贫 , 更要扶志和扶智 , 让大家自发地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 , 催生‘造血’功能 。 ”杨武亮说 。 目前 , 梅溪镇橄榄种植户2257户 , 面积两万多亩 , 年收成9000吨以上 , 年销售额上亿元 。 每到橄榄成熟季 , 众多外地客商来闽清订购 。 自2017年起 , 闽清每年12月都举办“中国·福州橄榄节” 。
闽清县将橄榄打造成了支柱产业之一 , 近年来不断完善从种植、加工到营销的产业链 。 “我们也在规划走电商路线 , 更好地推广家乡的优质橄榄 , 卖到更多的地方去 。 ”张孔江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