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撑起电影黄金周 票房口碑双赢( 二 )

平凡人的视角 , 勾连起情感最大公约数

《我和我的家乡》激荡起无数人共鸣后 , 总策划张一白将这部献礼片的创作秘辛和盘托出 。 “这些年 , 中国电影始终在探索类型片与主流价值表达的结合 。 ”他说 , 相比以往的主旋律电影多为庄重深沉的叙事风格 , 《我和我的家乡》能用喜剧来完成“全面小康”的重大主题 , “根本在于每位创作者都带着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对火热时代的体悟 , 完成了作品 。 ”

俞白眉是西安人 , 拍摄“回乡之路”前 , 他始终以为自己对家乡足够了解 , 可当他在勘景时看到榆林一带的治沙成果时 , 被深深震撼了 。 亲眼目睹记忆中的黄土高坡变成广袤绿洲、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 导演调用的内心感悟其实与普通的陕西娃并无二致 。 而在贵州的短片里 , 陈思诚坚持要把四通八达的公路道桥航拍画面放进有限的篇幅 , 初衷也是整个班底的“感同身受” 。 贵州民谚“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景象 , 曾是中国时尚网西南腹地、山区的普遍状态 。

事实上 , 无论是《我和我的家乡》抑或《一点就到家》 , 两部聚焦当下的电影 , 都采取了平凡人视角 。 影片里的农村医保、乡村物流、电商扶贫、科技扶贫、乡村教师、治沙造林、第一书记等 , 无不包含了具体的民生话题 , 也都是用普通人的笑与泪 , 不动声色地反映出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化 。

更为不谋而合的是 , 两部影片都摘选了现实中的你我他 。 为《我和我的家乡》五个故事之间过渡的 , 是采自全国各地的平凡人讲述 , 也有来自抖音平台“拍家乡上电影”的征集活动 。 《一点就到家》里 , 则“借来”了真实的快递员 , 为乡村振兴、返乡创业打call 。 这种虚实结合、流媒体与传统电影艺术形式结合的尝试 , 勾连起了观众与创作者、电影与普通人之间的情感最大公约数 。 首席采访人员 王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