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森林育出绿经济

:原题为_江西日报|森林育出绿经济。
:原题为_森林育出绿经济
——大余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纪实
“现在森林旅游兴起 , 青山绿水正源源不断地为当地群众带来财富 。 ”亲历山村巨变的大余县黄龙镇大龙村党支部书记蓝善荣感慨 。 近年来 , 大余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 不遗余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通过发展森林旅游 , 不断释放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 , 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
【江西日报|森林育出绿经济】 全力护好“绿底色”
大余县是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 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用则用、宜填则填”的原则 , 该县对矿山废弃地、废弃尾矿库进行植被恢复和造林建设 。 利用生态修复技术 , 对因废石、尾矿堆积而破坏或占用的山地及耕地重新覆盖植被 。 目前 , 该县有6个矿区被列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 完成矿山恢复治理面积73.25公顷 。
同时 , 全力推进南岭山脉自然生态保护 , 创新共抓大保护的体制机制 。 严格落实“林长制”和“河长制” , 累计聘用生态护林员376人 , 通过无人机环保监测巡逻、在线监控等方式 , 构建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智慧环保平台 , 精心呵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
大余县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 , 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 建设生态家园 。 近年来 , 该县先后投资超10亿元 , 打造市民森林公园、中国牡丹亭文化园等生态景观 , 全县创建国家级最美休闲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9个、省级生态村10个 。
造林造景齐发力
大余县通过整合当地旅游资源 , 充分挖掘地域文化 , 创新旅游发展思路 , 做大做强森林旅游产业“蛋糕” 。
在梅关国家森林公园的丫山运动休闲小镇 , 依托得天独厚的山地森林条件 , 当地建设了13公里环山健康骑行健走步道、竹林太极、户外拓展训练基地等运动基础设施 , 以及健康体测、传统康养等设施 。 近几年来 , 小镇累计举办31类、300余次运动休闲活动 , 每年吸引游客超过700万人 。
以“项目建设提速年”为抓手 , 大余县重点实施南安历史文化园、梅岭三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园等重大项目 , 培育浮江三月三、内良天华山等一批资源优势明显、示范能力较强的森林旅游点 。
大余是全省重点林业县之一 。 该县把造林与造景相结合 , 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示范点62个 , 打造了树种丰富、景观优美的梅花大观园、银杏基地、桂花长廊等森林旅游景观 。 春看杜鹃夏观荷 , 秋赏银杏冬品梅……目前 , 大余已开发梅关国家森林公园和章水国家湿地公园等国家级森林旅游地 , 并先后荣获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建设县、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等荣誉 。
构建业态新格局
近年来 , 大余县补短板添要素、丰业态延链条 , 开发了森林健身、养老、保健等森林养生产品 , 大力发展药材、特色养殖等林下经济 , 构建起“游”为纽带、“康”为主体、“养”为特色多业态互补的产业新格局 , 推动森林旅游升级 。
森林旅游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 , 也是助力脱贫攻坚的强力引擎 。 大余县把森林旅游作为“带一接二连三”的综合性富民产业来抓 , 采取“景区+党组织+基地+旅游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模式 , 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 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农产品销售、开办民宿等方式创收 , 带动全县1730户5700多人增收致富 , 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 当前 , 大余县正抢抓机遇 , 全力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 积极融入大湾区旅游合作联盟 , 打造大湾区旅游度假首选地 。 着眼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康养新需求 , 引入社会资本 , 大力扶持建设健康养老项目 , 共建森林康养基地 。 (袁荣德 本报采访人员 鄢朝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