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汉朝和匈奴:大国争雄,以100年为期( 二 )


在距离河套平原不远的白登山 , 号称"百战精锐"的汉军 , 被匈奴骑兵包围的像一颗大粽子 。
幸亏陈平献计:"咱送点妹子、土特产吧 。 "
匈奴人风里来雨里去的 , 还不是图利嘛!他们保证:"只要你们愿意当狗 , 我不欺负你 。 "
双方拉钩上吊 , 一百年不许变 。
在匈奴的语境里 , 这叫"经济合作 。 "
在汉朝的语境里 , 这叫"韬光养晦 。 "
匈奴|汉朝和匈奴:大国争雄,以100年为期
文章图片

世界上最难做到的一个字 , 叫"忍 。 "
截止到聂壹被抓的时候 , 汉朝已经忍了69年 。 (前202年--前134年)
从皇帝、大臣到老百姓 , 全都在心里憋着一口气 , 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奋斗 , 将来洗刷耻辱 。
汉文帝、汉景帝埋头苦干 , 用宽松的政策来激励民间发展 , 甚至匈奴到甘泉宫阅兵 , 也视而不见 。
农民省吃俭用 , 足额的交纳赋税 , 用几代人的辛勤劳动把国家仓库填满 。
甚至出现"聂壹式"的义商 , 他们在自己赚钱的时候 , 没有忘记大汉缺马 。 于是在走南闯北时 , 不辞辛苦带回优良马种 。
有人说"汉文帝、汉景帝是怂货" , 他们错了 。 没有两代帝王的韬光养晦 , 哪里来的国富民强、"牛马遍阡陌?"
英雄跪下 , 是为了积蓄力量 。
当他站起来的时候 , 天下将风云变色 。
匈奴|汉朝和匈奴:大国争雄,以100年为期
文章图片

四、
在那个年代 , 也有很多人忍不住 。
他们动不动就喊着:"朝廷太他娘的窝囊了 , 不如跟匈奴打一仗 , 就算输了也比现在强 , 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 。 "
他们保证:打仗时 , 会捐一个月的口粮 。
其实 , 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 , 普通人是没资格这样说的 。 有资格盼望打仗的 , 大概只有三种人 。
第一种 , 是皇帝 。
在对仇敌的战争中 , 不论输赢 , 他们永远不会受到伤害 。
战败了 , 他们是悲情英雄;
一旦打赢 , 立刻就荣升为民族英雄、伟大领袖 。
仔细想想 , 我们对汉文帝、汉景帝总是有一种同情心 , 而对汉武帝则是仰望、崇拜 。
第二种 , 是猛人 。
一旦出现战争 , 平时的潜规则统统作废 , 所有人和事都必须为战争让路 。
在战场 , 谁能立功就会前途无量;
在后方 , 谁能做好工作 , 也是功臣 。
甚至在地方上 , 土豪多交粮食、布匹等紧急用品 , 也会被朝廷记住 , 将来一并奖励 。
第三种 , 是豪商 。
俗话说:"大炮一响 , 黄金万两 。 "只要战端一开 , 必然会物价飞涨 , 那些平时囤积余粮的地主 , 将会发大财 。
更别说 , 开铁矿、造兵器、做服装的 。
除了这三种人 , 普通人是最惨的 。
战事紧张的时候 , 全家一半口粮都得拿出来支援前线 , 甚至连本人也将成为阵亡名单中的一个数字 。
匈奴|汉朝和匈奴:大国争雄,以100年为期
文章图片

乃知兵者是凶器 , 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
这个道理 , 汉武帝也懂 。 他一开始根本没有想全面开战 , 而是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
聂壹带回来的 , 就是"马邑之围 。 "
他向伊稚斜单于保证:"到时候打开马邑的城门 , 迎匈奴大军入城 。 "可实际上 , 他早已把消息告知汉武帝 。
而汉武帝的计划 , 是集中30万大军在路上埋伏 , 趁匈奴军队来的时候 , 抄家伙一哄而上 , 争取把伊稚斜打成三级残废 。
如果这个计划成功 , 就没有后边的事了 。
可他们都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 , 大国争雄哪有这么容易?匈奴大军走到半路就发现不对劲 , 撒丫子撤了 。
留下30万汉军在风中凌乱 。
虽然连匈奴的半根毛都没抓住 , 但天下风云从此变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