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信天津|“网络舆情”人才该如何培养?( 二 )


例如在MPA(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中明确或突出基于危机管理专业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方向 , 在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中明确或突出基于市场营销专业的企业网络舆情应对方向 , 在MJC(新闻传播硕士)教育中加强基于新闻传播实务的网络舆情引导、网络舆情监测等方向 , 在MSE(软件工程硕士)教育中鼓励探索网络信息监测分析软件设计作为研究方向 , 既锻炼了师资队伍 , 也培养了一批人才 。 在此基础上再推广并探索网络舆情的二级学科、三级学科设立 。
完善公职人员舆情素养的在职教育
舆情素养已经成为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方面 , 这是新时代领导科学和艺术的必然方向 , 是加强网络舆情在职教育的“牵引力”;另一方面 , “舆情问责制度”的建立 , 正在倒逼领导干部提升舆情意识 , 掌握基本处置能力 , 是加强网络舆情在职教育的“推动力” 。
在教学设计、师资选择上 , 党校、行政学院面向领导干部的培训与高校科研机构面向学生的培训还有所不同 , 前者侧重决策 , 后者侧重理论 。 笔者建议 , 党校、行政学院“领导干部网络舆情专题培训”可以在课程、师资、形式上进行创新 。
其一 , 课程设计应立足宏观形势、中观任务与具体方法 。
一是开设“形势与任务课” , 结合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等工作 , 对当前我国基于国内外敌我矛盾的网络舆论斗争形势进行介绍 , 对我国基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网络舆情发展演化态势进行说明 , 前者重在加强领导干部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斗争意识 , 后者重在培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的民本意识 。
二是开设“媒介素养与舆情案例课” , 以实例的形式提升领导与媒体交流的能力 , 避免舆情“脱敏”与舆情“过敏”两种极端现象 , 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念 。
三是开设“互联网领导科学与艺术课” , 重在提升领导干部舆情研判处置能力 , 掌握常用的方式方法 。
其二 , 课程师资要多元化和专业化 , 既包括党校教员擅长的政治性教育 , 也包括高校教师擅长的理论教育 , 还包括主管部门擅长的对策教育或经验教育 。 特别是在案例教学、形势介绍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请专门研究或负责该行业舆情工作的同志授课 。
其三 , 学习形式既可以是脱产、半脱产地参与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课程 , 也可以是由专家授课、党组中心组学习、全员学习等结合的形式 。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宣讲团等也可以定期组织到各辖区单位授课 。 此外 , 还可以采用视频学习、干部电子教学等方式 , 克服时间、空间的双重约束 。
推进专业技能继续教育
以舆情分析师为代表的舆情职业正在形成 , 据统计 , 从事舆情分析师类似工作的人员已达200万人 。
目前 , 一些企业如***舆情监测室探索自行对舆情分析师职业进行分级 , 包含见习舆情分析师(实习期)、助理舆情分析师(转正后)、舆情分析师(工作一年后评议)、主任舆情分析师(工作两年后评议) 。
但是 , 舆情分析师作为“职业”也受到一些质疑 , 一是该职业的正当性;二是舆情职业缺乏系统完善的理论支撑;三是舆情职业自身还存在规范性不足、科学性较差、流动性强、准入门槛低、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四是国家对舆情职业缺乏管理 。
网信天津|“网络舆情”人才该如何培养?
本文插图

笔者建议规范舆情专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 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
首先 , 建议明确网络舆情工作者的国家职业标准 , 对增设这一职业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评估 。
对于网络舆情工作者的专业水平认定要避免当前的培训市场乱象 , 杜绝企业、事业单位自行组织的网络舆情培训在证书、宣传上冠以“从业资格”“全国”等字样 。
同时 , 为解决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 可明确这一职业的层级 , 如对照我国的职称体系 , 分别为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