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东方时评丨“非遗”进景区,相得益彰

:原题为_东方网|东方时评丨“非遗”进景区,相得益彰。
东方网|东方时评丨“非遗”进景区,相得益彰
文章图片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 全面唱响文旅融合发展 。 ”在2020年度中秋、国庆两节期间 , 10月2日 , 滁州市非遗进景区主场的首场活动 , 在琅琊山风景区千年醉翁亭前举行 。 (10月3日人民网安徽频道)
众所周知 ,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 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 , 从文化古迹到乡村民居 , 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 , 众多的、厚重的文化以文化遗产的个体存在方式星罗棋布于神舟大地 , 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形成城乡记忆的有力佐证 , 也是城乡价值的重要体现 。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最实在、最具体、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 。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 是避免城乡记忆消失的有力保障 , 是避免城乡面貌趋同、提升城乡品位的重要抓手 。 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 增加了文化的厚重感和百姓的归属感 , 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然而 , 尽管近些年来在保护上 , 我国积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 目前是全球拥有非遗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 。 但不容忽视的是 ,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活环境的变迁、多元文化的冲击 , 传统技艺的学习耗时良久等多方面原因 , 非遗的生存传承受到较大的影响 , 不少地方优秀的非遗现状令人堪忧 , 不仅很多项目的生存发展空间被大大压缩 , 甚至因缺少传承人及保护经费濒临失传的危机 。
【东方网|东方时评丨“非遗”进景区,相得益彰】如何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呢?除了国家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 加强非遗方面立法、扩大宣传、增加投入外 , 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 像安徽滁州市这样 , 在国庆中秋黄金周期间 , 安排优秀非遗项目进景区展示和展演就是有益探索 , 还可实现一举多赢 。
一方面 , 由于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 , 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 。 没有传承人 , 我们就失去了非遗 。 没有受众 , 这些遗产同样会湮没无闻 。 而黄金周景区人流量大 , 安排非遗传承人 , 在现场展示推广非遗产品 , 既是宣传非遗 , 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看见非遗、爱上非遗 。
另一方面 , 在景区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展示和表演 , 不仅增强了国庆中秋期间节日氛围和游客的满意度 , 而且增强非遗游景区品牌效应 , 实现良性循环 。 同时 , 还有利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门大力推进“非遗+扶贫”政策的实施 , 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 。
文化遗产镌刻着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码 , 是维护文化本身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 正如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所说:“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 使其对公众发挥更多贡献 , 这也是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动因 。 ”期待有更多的非遗走出博物馆和书本 , 活在人们的生活中 。 也只有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 才能避免城乡记忆消失 。 只有让非遗真正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 非遗才拥有新的归宿 , 新的生命力、新的魅力 , 并焕发出时代风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