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心好不用吃素
【为啥心好不用吃素】 首先应该问清楚这些人是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心是好的?如果他用‘不用行善’‘不用吃素,成天的吃大鱼大肉’来证明自己的心是有多么的善良,有多么的慈悲,会得到多么多的善报,他自己相信吗?如果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说的话是真话的情况下,可是却还有人对这样的话有所怀疑这句话的对错,那就只能说‘愚蠢’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都是古人的至理名言,还需要过多的怀疑对错吗?
■网友的回复
摘自:动机与效果_百度百科
中外伦理思想史上也有一些伦理思想家提出从人行为的动机和效果这两个方面来进行道德评价。中国先秦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最早提出了“志”、“功”这两个概念,“志”就是动机,“功”就是效果。《墨子·鲁问》中说,鲁国君曾问墨子:我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习,一个爱好把钱财分给别人,你看哪一个为太子合适?墨子回答说,不能光看他们的效果,还要看他们的动机,最后才可决定。因此,他劝鲁君“合其志功而观焉”。墨子关于志功结合的思想包含着合理因素,但他没有解决如何结合的问题。在西方,19世纪德国哲学家G.W.F.黑格尔从唯心主义方面辩证地解释了动机和效果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人的行为是一个动机和效果统一的过程。动机规定着行为的内容和相对价值,没有动机就没有道德行为。但是,判断行为的道德价值,不能仅仅依据动机,还要看动机所达到的结果。因为,行为的手段和结果体现着动机的价值,构成行为的客观方面和现实内容。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就在人的一连串行为之中。因此,在评价人们行为的道德价值时,必须坚持内外统一、主客观统一的原则,任何把两者割裂或片面夸大一端的观点,都是“抽象理智”。黑格尔的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在动机和效果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真正克服了以往伦理学说中动机论和效果论的片面性,提出了动机与效果辩证统一的科学解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唯心论者是强调动机否认效果的,机械唯物论者是强调效果否认动机的,我们和这两者相反,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为大众的动机和被大众欢迎的效果,是分不开的,必须使二者统一起来。为个人的和狭隘集团的动机是不好的,有为大众的动机但不被大众欢迎、对大众有益的效果,也是不好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25页)。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对任何人进行道德评价,既要看动机,又要看效果。否则,就无法判断行为者的动机究竟是好还是坏,而且在实践上还容易被一些人用所谓“出于好的动机”为自己不好的行为辩护。如果不看动机,片面强调效果,以效果作为道德评价的唯一根据,不仅会把“歪打正着”的行为当作道德行为,而且还会把那些由于经验不足、认识不全面、方法不对头或者由于偶然事故等所造成的效果不好的行为,简单地归结为动机不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决不是把二者主观随意地并列起来,而是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强调实践及其行动效果的检验作用。因为人的动机是在实践中产生,又是在实践中发展的。因而人的内在动机的好坏,只有表现为外部行动,并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人的行为是一个从动机到效果的过程,如果没有反复的实践和在实践中采取正确的方法,所预期的效果也是难以达到的。在只有善良的动机而没有好的效果的情况下,动机是否善良,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才能检验。譬如,医生给人治病,好的动机未必能达到好的效果。一旦发生了医疗事故,对医生主观动机的检验,不仅要看效果,而且还要看实践及其过程。从医疗过程看,如果医生在各方面采取了认真负责的精神,只是因为技术和意外的情况才导致了事故,而在事故发生后又能严肃对待,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改正,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简单判断该医生是不道德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动机和效果辩证统一论,科学地解决了道德评价中的方法论问题。对人们全面认识现实生活中动机和效果常常不一致的情况,正确进行道德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推荐阅读
- 为啥会越来越恐惧结婚
- 偏远地区211大二下学期,是不是建议复读
- 为啥我对电脑蓝屏感到很恐慌
- 千百年来,欺骗,虚伪都是每个人心里厌恶的品质,为啥不能退化掉或者未来是不是可能退化掉
- 谈谈为啥90后的大龄未婚男女和离婚夫妻特别多
- 为啥女孩子喜欢送台灯
- 为啥美国人身高要比中国人相对较高
- 大肠为啥会有味道
- 为啥7㎡的户型能一夜走红
- 大瓶,小瓶的可乐 ,单位价格为啥相差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