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要产教融合


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要产教融合
文章图片
9月26日 , 由安博教育集团、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南京智能技术研究院主办的“集成电路产业教育与培训论坛”在南京正式召开 。
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而领军人才无疑是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 在国际与国内的新形势下 , 如何加快集成电路人才供给侧的深刻变革 , 以满足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全面突破带来的人才“质与量”的迫切需求 , 是教育界、产业界共同面临的紧迫问题 。
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培养有四个特点 。 第一是“难” 。 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门槛比较高 , 因此学生的学术畏难情绪也比较高 。 第二是“缺” 。 集成电路产业缺高端的人才 , 缺师资 , 缺真实的实践 , 也缺创新、创业的环境 。 第三是“杂” 。 集成电路产业的细分领域繁多 , 涉及多个学科 , 因此产业的岗位和目标具备多元化的特点 。 最后是“散” 。 集成电路产业要求的知识面广阔 , 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比较散 。
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业 , 半导体产业需要更多既有广度又有宽度的跨学科人才 。 比如 , 设计行业和EDA行业需要一些懂数学和算法的人才;制造行业需要懂物理的人才;材料行业需要懂化学的人才 。
这些特点使得产教融合的必要性愈发凸显 。 现阶段 , 全生态链人才培养的供给是非常关键的 。 设计、制造、封装、测试 , 甚至EDA等多个领域 , 都需要全方位、全生态化的人才培养供给方式 。
全方位、全生态化的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也是一种长期投资 , 不能过度追求短期回报 。
人才资源的整合能够让地方政府的人才聚集性更强 。 “聚集效果”意味着 , 人聚在一起才能产生群体效应 , 人员的流动也会进一步加速 。 半导体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等多方交流、协作 , 各方携手建立人才基地可以加强彼此间的共同合作和人才流动 。
集成电路人才的发展是需要引导的 。 即将投入到半导体方向的工作者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 有关部门也要给予他们一定支持和引导 , 让他们少走弯路 。 一些来自学术界和企业的专家团队可以为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指导 , 这种指导包括共建一些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和就业体系等 , 能够让学生获取更多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资源 。
实训也是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 而环境则是这个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 在进行集成电路的制造和封装实训时 , 让大量的学生进入到生产车间显然是不现实的 。 在这种情况下 , 有关部门可以运用VR技术把一些工艺方面的内容通过虚拟化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 运用双师平台则可以真实地展示生产线操作过程 , 并进行真人实时远程演示 。 此外 , 建设实训基地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 基地可以模拟真实环境提供企业化的氛围和企业化的员工培训 , 提升学生的环境体验感和项目参与感 。
专家观点:
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教授王志华:
IC产业创新离不开高质量人才
在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 存量和增量缺一不可 。 只有把握住存量市场和未来的新兴技术 , 我们才能够在未来的集成电路产业板块中占到一席之地 。 增量市场则是会变化的 , 不同的时间点会有不同的增量市场 。 因此 , 作为教育者或者是行业的领导者 , 我们需要做好行业的基础研究 。 与此同时 , 我们也要坚持创新 。 创新有两条路径 。 第一条路径是“把东西做聪明” , 而第二条路径则是“把东西做小” 。 针对如何创新 , 我们要关心应用需求 , 因为应用需求是创新的源泉 , 而坚持创新则是成功的关键 。 创新是“从0到1”的过程 。 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 , 所以我们需要重视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培养 , 尽力在人才培养这个领域做到最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