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 你该注意什么

通过手机上传一张正面照 , 给出一些个人信息 , 短短数秒就能收到面相评分和命运报告 , 号称“准确率达95%”“能看透你的一生”... 最近一段时间 , “AI算命”风靡网络 , 引发关注 。与传统形式的迷信相比 , “AI算命”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图像统计分析 , 按照程序输出模板结论 , 并且依靠笼统的、一般性的描述来让人信服 。 特别是 , 因其打着科学的旗号、宣扬技术的加持 , 往往更具有欺骗性、迷惑性 。事实上 , “AI算命”披着算命的皮 , 实则是在“算钱” 。 各种形式的“AI算命”并非完全免费 , 比如用户想要看到详细完整的内容 , 往往需要付费购买增值服务 。 此外 , 用户在算命时授权个人信息、上传照片以及分享指定动作的视频 , 也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 。因此 , 为了破解不断改头换面的网络迷信:一方面 , 监管必须与时俱进 。 既要彻底斩断黑色利益链 , 加大处罚力度;也应强化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 , 对用户进行必要的提醒和约束 , 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 另一方面 , 应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 , 大力倡导科学精神 , 让“算命”把戏无所遁形、没有市场 。日前 , 在文旅部出台的一项规定中 , 第一次明确提出禁止“大数据杀熟”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 在打车、购票、订房、订餐等各种常见的网络平台消费服务中 , 人们普遍发现存在一种“老客户比新客户贵”的现象 , 这就是所谓的“大数据杀熟” 。 民心所向 , 法律当有所为 , 新规以“价格歧视”的形式 , 正面回应了一些网络平台搪塞敷行的各种理由 , 特别是明确规定罚款 , 使得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有了依据 , 足以对平台形成震慑 。当然 , 有法可依的背后 , 也存在执行难度大的问题 。 毕竟消费者看到价格差异时 , 无法确切地知悉 , 这究竟是正常的价格涨落 , 还是参考了消费者的画像特征 。 而且 , 由于数据全部掌握在网络平台手里 , 消费者也不太可能顺利取证 。因此 , 针对“堵点”“痛点” , 需要拿出更实际的措施:其一 , 实行“举证倒置” 。 用户一旦怀疑平台实行价格歧视 , 就可以提出投诉或者质疑 , 由平台承担相应举证义务 , 由监管部门对证据进行甄别审核 。 其二 , 改进定价策略 。 比如网络平台对消费者展示出统一价格 , 但可以通过优惠券、红包策略等进行抵扣 , 使得消费者能够清楚明白地了解差异所在 。 其三 ,强化监管责任 。 对“大数据杀熟”的投诉案例 , 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及时介入 , 并严肃处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