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常遇春活埋三千人,使得朱元璋无路可退,最后靠他才死里逃生

上一篇文章中说了张士诚的崛起 , 在朱元璋的称帝路上 , 张士诚又成为他的另一个劲敌 , 和陈友谅不同的是 , 张士诚是以德服天下 , 而陈友谅相对而言就是一个不择手段达到目的的人 , 而朱元璋似乎是两个人的中和 , 当这三个人遇到一起的时候 , 会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呢?《明史》评张士诚:士诚为人 , 外迟重寡言 , 似有器量 , 而实无远图 。 《明史》评陈友谅:性雄猜 , 好以权术驭下 。 而从朱元璋的诗歌:"雪压竹枝低 , 虽低不着泥 。 明朝红日出 , 依旧与天齐 。 "中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远大抱负 , 而相比于朱元璋 , 张士诚和陈友谅还是有所不足 , 接下来就说说三人争霸天下的故事 。
【朱元璋|常遇春活埋三千人,使得朱元璋无路可退,最后靠他才死里逃生】朱元璋|常遇春活埋三千人,使得朱元璋无路可退,最后靠他才死里逃生
文章图片

常遇春站在坑边 , 看着坑中挣扎哀嚎的汉军将士 , 脸上没有一点表情 。 一锨锨的石土砸在这些人身上 , 直到他们所有的声息被掩埋 。 常遇春不知道 , 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下 , 正有一场极大的风波在酝酸 。 至正十九年(1359年) , 此时的陈友谅名义上还在徐寿辉手下 , 实际是挟持着徐寿辉这个傀儡皇帝来统治江南 。 朱元璋虽名义上与徐寿辉作战 , 但他心里明白 , 自己真正的对手是躲在徐身后的陈友谅 。 朱元璋占据的应天位于长江下游 , 陈友谅的势力范围恰好在长江上游 , 两军对垒于江上 , 是迟早的事 。 但朱元璋迟迟不肯开战 , 原因之前已经说过:水上作战 , 水军至为重要 , 但朱元璋那上千条所谓的战船 , 不过是些破烂的渔船 , 和陈友谅那支真正的舰队来比 , 开战无异于自杀 。
朱元璋|常遇春活埋三千人,使得朱元璋无路可退,最后靠他才死里逃生
文章图片

朱元璋确实想除掉陈友谅 , 但怎么除 , 他还没有想好 。 而他却不能再思考下去了 , 因为一个突发事件 , 让朱元璋必须马上采取行动 。 至正十九年(1359年)十ー月 , 常遇春率廖永安等自铜陵进攻池州 。 "……执元帅洪某 , 斩之 , 禽别将魏寿徐天麟等…"(《明实录?太祖实录》)陈友谅得知、大惊失色 , 立刻调遣部队准备夺回池州 。 不料消息走漏 , 被徐达知悉 。 于是 , 徐达与常遇春在九华山设伏 , 歼敌万余 , 生擒三千 。 常遇春看到这三千停虏 , 老毛病又犯了 。 常遇春是著名的大将 , 一生战功赫赫 , 是公认的"天下奇男子" 。 然而他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嗜好就是杀降 。 杀降历来都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情:在战场上系敌无可厚非 , 可敌人既已投降 , 就实在没有道理再大开杀戒 。
朱元璋|常遇春活埋三千人,使得朱元璋无路可退,最后靠他才死里逃生
文章图片

虽然古代没有什么"人道主义"的说法 , 但杀降 , 始终会被人所诟病 。 《明史?列传第十三》记载 , 战后 , "遇春日:'此劲旅也 , 不杀为后患 。 '"徐达听了 , 自然是不同意 , 并上报了朱元璋 。 朱的批复还没到 , 常就连夜活理了这三千人 。 事后证明 , 常遇春的大胆行为 , 给朱元璋惹了不小的麻烦 。 陈友谅听闻此事 , 愤怒异常 , 既然要打 , 那索性就决一死战!于是 , 陈友谅率领着他的无敌舰队 , 浩浩荡荡 , 直奔应天 。 待到朱元璋摸清陈的意图之时 , 陈的大军早已拿下采石 , 眼看就要攻下太平 , 而太平 , 是应天的最后一道屏障 。 朱元璋的一千余条小渔船 , 在陈友谅气势雄伟、所向披靡的战船面前是那么的孱弱 。 这一次、朱元璋无路可退了 。
朱元璋|常遇春活埋三千人,使得朱元璋无路可退,最后靠他才死里逃生
文章图片

历史没有假设 , 明朝的存在证明了一个事实 , 那就是朱元障取得了最后的利 。 以我们无需担心元原的安危 。 他到底是如何度过这次危机的?这要感谢一个人 , 至正二十年(1300年) , 一个人走进了元障的生活 。 此人学富五车 , 尤其是精通 , "博通经史 , 于书无不窥 , 尤精象纬之学"(《明史》) 。 在古时 , 精通天文的人是不可多得的奇才 , 因为他们不仅能利用气象学分析作战形势优劣 , 还能为那些想要称帝者制造舆论 。 总之 , 朱元璋需要一个这样的人 , 前这个人 , 就是刘基 。 刚开始 , 刘基井没有接受朱元璋的邀请 。 隐士嘛 , 总是有点架子的 。 可朱元璋不气馁 , 正所谓"精诚所至 , 金石为开" , 终于 , 刘基来了 , 并且带着他的时务十八策一起来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