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白衬衫”邱焕高的这个口头禅在基层响了10多年



青年|“白衬衫”邱焕高的这个口头禅在基层响了10多年
本文插图
邱焕高从军时的照片 , 也曾是“小鲜肉” 。
9月9日上午 , 余姚市公安局局长钱秉湧来到凤山派出所 , 亲手为所里的社区民警邱焕高佩戴“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章”并颁发荣誉证书 。 两名“白衬衫” , 一位是局长 , 一位却是普通的社区民警 , 他们的合影瞬间成为微信朋友圈中的“爆款” 。
邱焕高 , 这位有着22年军龄的技术副团级军转干部 , 成为社区民警后 , 又在与群众打交道最多的基层一线坚守 。 他的口头禅——“要多吃苦” , 就在基层响了10多年 。
能吃苦的小战士 , 多年后成了大专家
1982年 , 18岁的邱焕高怀着满腔热血 , 应征入伍来到舟山某海防部队新兵连 。 成为一名战士报效祖国是许多年轻人的理想 。 因而 , 艰苦的新兵训练没有让小个子的邱焕高退缩 , 却让他顺利成长为一名军人 。
新兵连集中训练结束后 , 能吃苦的邱焕高因成绩突出 , 成了一名海防部队守备营炮兵连的炮手 , 每天与枪炮为伍 。 这让邱焕高对军械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常静下心摸索着各种军械的部件 。

或许是看出了他的兴趣和特长 , 部队很快将他调入了军械修理所 , 并专门安排他前往军械集训队参加枪械修理培训 。 这让“小战士”邱焕高喜出望外 , 对军营多了一份归属感 , 下定决心长留在部队 。
1984年 , 邱焕高通过努力考入了军校 。 在学校里 , 他是最刻苦、最上进的学员之一 , 学习令有些人觉得苦、觉得累、觉得寂寞 , 他感受到的却是满足——这是对于知识的向往 。 毕业以后 , 邱焕高回到了原先的部队 , 成了炮兵连的司务长 。 曾经的小战士这才体会到了部队工作的不易 , 连队所有人的衣食住行得安排妥当 。
邱焕高性格细致认真 , 后勤工作相当到位 。 因此他先后调任部队营部、团部 , 并始终与财务会计这个职业紧密相连 。 任劳任怨的他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 提高了自身业务能力 , 晋升为技术9级 , 成了大专家 。 同时 , 他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 在浙江省军区装备财务评比中多次获得第一名 。
2004年转业时 , 当时已经不再年轻的邱焕高原本可以得到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岗位 。 不过 , 习惯了军事纪律和作息规律的邱焕高选择了警察这个职业 , 因为他觉得民警和军人很多方面相似 , 警察将会是他最习惯的职业 。
青年|“白衬衫”邱焕高的这个口头禅在基层响了10多年
本文插图

转业进入公安系统 , 那会他还穿着蓝色衬衣警服 。
迎难而上 , “半路出家”成业务骨干
作为一名军转干部 , 邱焕高参加公安工作以来 , 先后在余姚市公安局马渚派出所和凤山派出所工作 , 多年来一直是警营的模范标兵 。 但鲜为人知的是 , “年纪一把”的他曾经也是一名“菜鸟” 。
正式入职马渚派出所前夕 , 回想起在杭州进行公安业务培训时教员的教导 , 以及公安民警身上肩负的责任 , “半路出家”的邱焕高倍感压力 。 为了在工作上不掉队 , 已40岁的他拿出了初入部队时的干劲:向所里的老同志学习 , 向书本学习 , 更向实践学习;日常的矛盾纠纷调解要学习 , 困难的案件侦破更要学习 。
【青年|“白衬衫”邱焕高的这个口头禅在基层响了10多年】部队里带来的优良作风 , 让邱焕高习惯了把工作往身上揽 。 愿意做、喜欢做、抢着做 , 他也因此成了同事们口中的“拼命三郎” 。 夜间值班时 , 所里最后熄灭的那盏灯就成了他的标配 。 凭着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 肯吃苦的邱焕高在工作第一年的后半段就“登堂入室”了 。

有这样一起案件充分显示了邱焕高的细致 。 2006年下半年 , 当地一村民来到邱焕高的办公室 , 希望能签署一份调解协议书 。 仔细了解案情后 , 邱焕高对协议内容产生了疑问:被对方殴打受伤严重 , 为何还要反向赔偿5000元?“胳膊拧不过大腿啊!他们俩兄弟在村里很凶的 。 ”村民的一席话令他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 随后经过一系列的走访调研 , 邱焕高了解到这对兄弟在村中“早有恶名” , 并且逐渐掌握他们的犯罪事实 。 最终警方成功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对两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