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疫情冲击ZARA创始人财富缩水 母公司半年亏损15亿( 三 )


"另外 , 在设计上 , 如Zara、H&M包括Forever21等外资时尚品牌偏年轻时尚 , 受众比较窄 。 "程伟雄坦言"而在版型研究上 , 他们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 比如说很多服装的设计都是欧洲的版型 , 袖子都特别长 , 更适合身高在175cm以上的西方人穿 。 而发源于日本的优衣库在文化和体型上与中国人相似 , 设计出的衣服也更贴近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 所以当价格做不过中国品牌 , 品质也做不过优衣库的时候 , 就唯有撤离中国市场了 。 "
同样 , 购买商品的便捷度也成为衡量消费者是否会为此买单的关键因素 。 作为优衣库的资深"粉丝" , 王桐对采访人员说道 , "优衣库的品牌店铺分布的比较广 , 一般大型购物中心都能看到 , 像其他的品牌比如Zara , 店铺数量相对较少 , 你得去特定的地方找才会有 。 "
以北京为例 , 《证券日报》采访人员通过"大众点评APP"搜索 , 发现以"优衣库"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约有69个 , 而以"Zara"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仅约有24个 。
"推陈出新"迎合消费者需求
"现在家里的这种IP联名款的T恤摞起来能有半米高了 , 虽然很多都没怎么穿过 , 但我也很喜欢收集 。 "王桐告诉采访人员 。
"疯"抢联名款的背后 , 是年轻人对文化情怀、彰显个性的需求 。
"其实 , 优衣库一早就在通过IP联名的手段在做了 , 它运营的精细化、渠道的标准化 , 不仅值得外资快时尚品牌学习 , 也值得我们很多中国品牌去学习 。 "程伟雄解释称 。
纵观国内市场 , 王鹏认为 , 在转型上做的比较好的案例就是李宁 。
"在2008年以后 , 李宁遇到了非常大的危机 。 首先 , 店铺扩张太快导致现金流跟不上 , 而库存又积压过多;其次 , 品牌老化 , 目标客户年龄在增加;最后则是大量国外运动品牌入华 , 竞争激烈 。 "王鹏分析称 。
经历了巨额亏损和长期阵痛以后 , 李宁断臂求生 , 通过新兴的时尚品牌"中国李宁" , 成功转型 。 王鹏称 , "中国李宁更有设计感、本土范、个性化 , 包括从设计装修到宣传文案 , 包括它的LOGO也跟运动品牌的李宁做了一个很明显的切割 。 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一个案例 , 相当于这个品牌分化 。 "
疫情冲击之下 , 外资时尚品牌想要继续逐鹿中国市场 , 就需要做迎合消费者需求的"推陈出新" 。
在程伟雄看来 , 未来要朝着两个路径进行转型 。 "一方面 , 可以做品牌溢价 , 突出商品的差异化、个性化;另一方面 , 疫情之下消费受到了压缩 , 品牌可以去做大众化价格的商品 。 "程伟雄表示 , 无论什么品牌 , 在疫情面前的起步都是一样的 , 未来在整个消费重构、用户迭代的过程中 , 必须要做好这种迎合消费需求的改变 。
王鹏则认为 , 快时尚品牌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品牌定位和开店策略 , 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定价进行系统性的审视 。 "其实面对所谓的经济寒冬或者是经济下行压力 , 更应该储存弹药 , 而不是撒钱 。 "他建议 , 快时尚品牌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数字化转型 。 "随着科技的发达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加 , 是否能够实现个性化、智能化衣服穿搭的推荐 。 我觉得这可能都是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而不是简单地去做电商 。 "
虽然"洋品牌"光环耀眼 , 但没有一种商业模式可以在市场中永远存续 , 停滞不前就没有未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