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一坐上车就想睡觉

同意楼上说二氧化碳的说法。
我个人有过多次的经验,在乘坐公交车,或者火车的时候,当人的密度大,空气流通不够好,便会身体发热头脑不清晰,当我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就会发现身边有人已经睡着。
我非常不喜欢这种体验,所以寻找原因,最后定位在“二氧化碳浓度高,身体呈现轻度缺氧”的原因上。
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网友的回复
之前我司公众号有写过一篇关于这问题的原因。
【为啥一坐上车就想睡觉】 文 ▍顾家栋
炎炎夏日,一上午的案牍劳形之后,谁不想在午后来场酣睡?
但是很奇怪的是,就我个人的体验和观察来说,在办公室之类的安静环境中入睡较难,而相反在行驶的汽车上,地铁上,甚至是飞机上这样的带有一定声音和震动的情境中,却很容易勾起睡意,以前一直以为是“春困、夏乏、秋盹、冬眠”之说,现在才知这可能是骨子里决定的事儿。
如果达尔文是正确的,那么上车犯困怨老祖宗
几千年前,人类是也是一类普通动物,那时大脑还未得到上帝垂青,只发展到还在对火焰好奇的水平,基本是和现在我们灵掌类的远亲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为了在那时残酷的自然界生存,人类当时已经具有了较为敏锐的感官系统(主要为了狩猎和躲避攻击),但这并意味着万无一失,一旦人类进入睡眠,头脑混沌,闭目缓息,这个状态是很容易受到攻击的。
参考我们日常所见动物便是如此,一有风吹草动便绷紧神经
同样我们的祖先为了自身安全,对于睡觉时周遭环境的一切变化(声音、震动、温度等)显得很敏感。这样睡觉当然很累咯~但是不同的情况发生在风雷雨雪等恶劣天气。
在这样的天气,由于外部环境恶劣,大部分动物会停止狩猎行为,转而休息。人类如此,人类的天敌亦如此,所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祖先是可以安心休息的,虽然环境音不小,但是睡得却很安稳。久而久之,随着继续进化,人类的敏感度和这种习性得以保留,就养成了这种反而在有规律的声音和震动中更容易打瞌睡的习惯。
当然如果你不是《进化论》的支持者,肯定想全盘推翻我的理论,不过好在还有一种更为科学的解释来辅助我上述的这个观点。同样说说以在下雨天睡得更好为例,都说声音是干扰人睡眠的,那么雨声怎么就“破例”了?
声音的影响之于睡眠,关键在于响度
在听力正常的状态下,超过50分贝的声音,大多数人就睡不好,超过70分贝则根本睡不着(举例:50分贝大概是小声的对话,70分贝则是正常的对话声响)。而雨声就是那徘徊在30-40分贝之间的被称为「白色噪声」的声音。
什么是白噪音?人们在定义声音时,将一种特殊的噪音命名为「白色噪声」,和牛顿所说的“白光是拥有所有颜色的光”异曲同工,「白色噪声」所含的各种频率的声音比例均衡。
对于现代人来说,「白色噪声」被推崇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制造了一种遮蔽效应(masking effect),相当于屏蔽了很多细小的,人类无法察觉的但却影响入睡的声音变化,而且这种遮蔽效应从入睡开始一直延续到沉睡时。而雨声就恰好属于「白色噪声」的范围内,雨天能睡的好也就不奇怪了。
而交通工具的噪声并不完全算在「白色噪声」之内,因为我们都知道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了。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现在很多汽车制造厂都开始使用「白色噪声」提高静谧性,优秀的车型是可以将整体噪声控制在30-50分贝之间的。
好奇心驱使下,我也使用分贝仪对自己公司的几辆车分别进行了测试,得出以下成绩:2014款雷克萨斯es250 2.5L正常行驶工况测得的最高噪声为50.1分贝,最低为38.2分贝,基本满足「白色噪声」的条件;2015款高尔夫1.4TSI手动R-Line的数据则为最高60.8分贝,最低44.1分贝,超出了安睡的范围~(以上数据个人实测,如有不准请包涵)。而两位车主也表示,自己家的孩子挺爱在车上睡觉,而雷克萨斯显然会舒适一点~
为啥一坐上车就想睡觉
(配图颠倒了)
综上所述,30分贝左右有规律的声音和震动对于人类的睡眠是有帮助,而且还有可能是基因所致哦~
■网友的回复
之前有看过一个日本做过的为什么在电车和巴士上想睡觉的研究,主要是和前庭觉和车内温度有关。
前庭觉前庭觉是控制平衡感的感觉系统之一。当前庭觉感知到身体的摇晃时,与脑活动相关的上行性网状结构激动系统会开始活动。
当身体强烈快节奏的晃动时,上行性网状结构激动系统的活动亢进,大脑皮质的兴奋水平升高,意识变得清晰。
当身体单调慢节奏的晃动时,上行性网状结构激动系统的活动减弱,大脑皮质的兴奋水平下降,处于睡眠或昏睡状态。
也就是说,在车上,身体单调慢节奏的晃动,上行性网状结构激动系统的活动减弱,容易犯困。
车内温度和晃动比起夏天,冬天在车内更容易犯困。尤其是下雨天,一进公交车就想睡。
在暖和的车内,手脚表面的毛细血管打开,体内的热量释放出来。
体感温度升高的同时,身体温度降低,就容易犯困。 再加上车上单调的摇晃,就更困了。
通常人们受到的外部刺激会影响睡眠,但是,在车上这种单调而持续不断的摇晃的刺激下,注意力集中在摇晃上,其他刺激的影响反而减弱了。这种被一个刺激持续影响,渐渐习惯反而感知不到它的存在的现象,被日本人称为“驯化”。
车上的晃动:
摇晃之外的刺激的影响减弱逐渐习惯摇晃这种刺激,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以上这两个要素形成了睡眠的最适合的环境。
■网友的回复
难道不是因为车上空气不流通的原因?
■网友的回复
因为身体和精神总有一个在路上
当你身体在路上,精神就要休息了
■网友的回复
车上的空气,发动机的震动和嗡嗡声。
■网友的回复
二氧化碳
■网友的回复
可能会觉得是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感觉差不多,很有安全感,很舒服,睡得也很踏实,环境声音都差不多,主要是我家里的车停了没声音了我就自己醒了,哈哈,我觉得会跟之前的记忆有关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