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48年前 中国和美国在纽约进行了一场遭遇战!毛泽东也没预料到结果( 二 )


怎么办?美国人想出了第二个办法:转 。
1961年11月15日 , 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意大利和日本联合发起了1668号方案 , 把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问题上升为"重要问题"--"重要问题"在联合国大会上有三分之二的多数国家同意时才能生效 。
但这一招 , 也没能持续多久 。
1965年的第二十届联合国大会 , 在表决中国的"重要问题"提案时 , 居然出现了47票赞成和47票反对的平局--多数非洲国家都赞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 , 这让美国感受到了失去主导权的威胁 。
于是 , 美国想到第三个办法:分 。
"分"这个办法 , 就由布什来执行了 。 1971年8月 , 布什向联合国秘书长吴丹递交了一封书信及备忘录 , 强调"双重代表权" 。
按照布什的解释 , 美国主张"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拥有代表权 , 即在联合国大会上 , "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各有一票 。
简单地说 , 就是"一个国家 , 两张选票" 。
这个方案遭到北京的反对 , 布什早有预料 。
但出乎布什意料的是 , 台湾也反对 。
反对这个方案的人 , 是宋美龄 。
当时的台湾 , 其实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窘境:从1949年到1971年 , 和台湾"中华民国"维持"邦交"的国家越来越少 , 相反 ,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却越来越多 。
20世纪60年代 , 台湾还通过农业技术输出 , 专门去帮助非洲国家 , 以求能"以援助换选票" , 但效果一年比一年差 ,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非洲国家还是越来越多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美国的"双重代表权"传达到台湾"外交部" , "外交部"其实是默认的 。
但就在台湾当局的最高层会议上 , 一直是"亲美派"代表的宋美龄却拍案而起 , 坚决反对这个方案 。
宋美龄的理由也很简单:如果接受这个方案 , 那就等于承认"一中一台" , 也就是承认了"两个中国" 。
当时宋美龄说了这样一句话:"宁为玉碎 , 不为瓦全!"蒋介石就坐在宋美龄的身边 , 一言不发 。
镜头给到毛泽东 。
在中南海的毛泽东 , 其实一直很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否重返联合国 。 1971年 , 毛泽东还专门为此询问了当时外交部欧美司司长章文晋 , 想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一年有没有把握重返联合国 。
章文晋就开始帮毛泽东算投票 。 他把截至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算了一遍 , 一共61个 , 换句话说 , 就算它们全部投票给中国 , 也只有61张选票 , 无法达到"重要问题"所需要的三分之二多数 。
听到这个答案 , 毛泽东倒也不急 。 他对罗斯福当初的第二个理由 , 同样抱有信心--这么大的一个中国如果不加入联合国 , 联合国存在的意义何在?
所以 , 毛泽东的重点主要放在拒绝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提案上 , 指出总之就是不能上美国人"两个中国"的贼船:"不管乌鸦叫还是喜鹊叫 , 今年不进联合国!"
当时的毛泽东 , 低估了乐观的"革命形势" , 但是北京对于进联合国"无所谓"的态度 , 却急坏了一个印度尼西亚人 。
这个印度尼西亚人 , 叫马立克 。
马立克当时的身份 , 是印度尼西亚的外交部长 , 但他还有一个身份 , 是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的主席 。 他非常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进入联合国 。
为此 , 马立克还专门委托自己的中国朋友打听 , 北京对于在1971年恢复联合国席位有何想法 。 他觉察到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机会可能就在1971年 。 因为就在197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 , 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赞成票第一次达到了51票 , 超过了反对票的47票 , 只是没有达到三分之二多数而已 。
黎明的曙光 , 就在眼前 。
可惜 , 1971年9月马立克等到的 , 是印尼当时的总统苏哈托的指示: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联合国席位"的提案投弃权票 , 对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提案投赞成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