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夺冠》:一场遗憾的胜利(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不管是现实还是电影 , 陈忠和的经历都足以在中国女排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他带领着冯坤、周苏红、杨昊、王丽娜、刘亚男、张萍等那批女排队员连夺2003年世界杯和2004年奥运会金牌 , 尤其是04年翻盘俄罗斯的决赛 , 论戏剧性丝毫不比其他任何一场比赛差 , 可在影片里却被一笔带过了……
不知是不是《夺冠》没法在这个角色上用力 , 明明是双主角的配置 , 却不停在给“儒将”陈忠和做减法 , 导致本该举重若轻的大人物 , 留下的更多是轻飘飘的印象 。
所以 , 这部电影不叫《中国女排》是对的 , 它绝非面面俱到的纪录片 , 而是一部有的放矢的故事片 。
排球|《夺冠》:一场遗憾的胜利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排球|《夺冠》:一场遗憾的胜利】尽管电影有着许多遗憾 , 可我依然认为它是“胜利”的:《夺冠》做到了自己想要的改编效果 , 抓住了核心主线思想 , 也表达完整了时代情感和迭代命题 。
帮助陈可辛做到这一切的 , 正是贯穿全片的灵魂人物郎平 , 巩俐所饰演的中年郎平 , 也是片中唯一不显得扁平化的角色了 。
作为“中国女排”的重要代言人 , 四十多年来 , 郎平一路参与见证了中国女排的兴衰历程;而作为一名常年“出走”国外的体育人 , 郎平又见过世界变化、能跟上时代潮流……她比年轻人更有经验心得 , 同时也比同龄人更有全面视野 。
《夺冠》的真正发力点 , 不在于青年郎平时期中国女排的“五连冠” , 而在于中年郎平重新执教中国女排后的“改革” 。
排球|《夺冠》:一场遗憾的胜利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曾经的中国女排为什么能创造辉煌?在百废待兴的八十年代初 , 所有中国人都憋着一股劲 , 贫瘠的物质与精神土壤急需滋养 , 女排在偶然与必然中成为了全民偶像与时代符号 , 就像片中袁伟民教练说的:“我们要证明给他们所有人看 , 中国人 , 行的 。”
在这种特殊时代中诞生的“女排精神” , 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 但没人会想到 , 30多年后 , 这笔财富也会变成甜蜜的负担 。
有太多拥有那段记忆的人钟情于这份情怀 , 例如影片里开会时 , 一位领导张口就认为现在女排不行是队员们太自我、没纪律 , “应该没收手机”——而这恰恰是郎平改革的一点核心所在 , 即重新认识集体与个体的冲突和统一 。
几十年前 , 出于社会惯性及各方面条件的匮乏 , 队员们很难谈论“自我” , 或者说只有集体才能代表个体……几十年后 , 过去我们没有的东西都渐渐有了 , 一个冠军能为国家集体带来的价值也没那么大了 , 过去那套理论还管用吗?
排球|《夺冠》:一场遗憾的胜利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郎平改革的 , 不仅是“大国家队”海选的模式、国际化的训练团队等这些硬件 , 还在于引导、安放80后90后这代新球员更强烈的自我 , 而不是一味压制 。
《夺冠》中新球员们训练磨合的一段戏就很有代表性 , 丁霞想法多、太自我 , 张常宁旧习难改、脾气暴等等 , 这些都是过去女排队员们身上不常见的问题 , 郎平得去一一克服 。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角色 , 当属出身农村、囿于家境、意志不坚的朱婷 , 她面临着另一种年轻人常见的困境 , 郎平就用“为什么打球?”的问题去解开她的心结 , “你不用成为我 , 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如今朱婷已是世界顶级排球运动员 , 郎平说过 , 单看数据 , 她早已超过了当年巅峰时期的自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