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金字招牌”——江苏省高质量营商“生命线”

01
【 江苏省|“金字招牌”——江苏省高质量营商“生命线”】更具优势的区位条件
 江苏省|“金字招牌”——江苏省高质量营商“生命线”
文章图片
江苏,中国东都沿海省份,简称“苏”,以中国1%的土地面积(总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有着中国6%的人口(常住人口约8070万),实现了中国10%的国民经济产出。
江苏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中心、长江下游,横跨沿江、沿海、沿欧亚大陆桥三大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的省份之一。江苏省下辖13个城市,其中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苏南城市,南通、扬州、泰州3个苏中城市,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苏北城市。
02
更完善的基础设施
 江苏省|“金字招牌”——江苏省高质量营商“生命线”
文章图片
江苏港口密集,港口通过能力、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级以上泊位数、亿吨大港数均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密度全国领先,京沪高铁江苏段(含南京枢纽)建成运营,沪宁杭一小时都市群正在形成。机场航线结构日趋完善,目前拥有南京、无锡、徐州、常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等12座民用机场。
加快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徐宿淮盐铁路、连淮铁路建成通车,苏北五市全部进入“高铁时代”;南沿江城际铁路。盐通高铁、连徐高铁等加快建设,常泰、龙潭等过江通道和宁淮城际铁路开工建设,沪通长江大桥、五峰山长江大桥顺利合龙,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和南京禄口机场、苏南硕放机场改扩建等工程进展顺利。水利基础设施和应急能力进一步提升。
03
更蓬勃的经济发展
 江苏省|“金字招牌”——江苏省高质量营商“生命线”
文章图片
江苏正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将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提高江苏经济国际竞争力。江苏整体发展水平已经接近世界中等发达经济体的水平,具备了向更高目标攀升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19年,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96.3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44270.5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51064.7亿元,增长6.6%;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23607元,比上年增长5.8%。
04
更开放的经济环境
 江苏省|“金字招牌”——江苏省高质量营商“生命线”
文章图片
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2019年,进出口总额基本保持稳定,完成进出口总额43379.7亿元,比上年下降1.0%。其中,出口27208.6亿元,增长2.1%;进口16171.1亿元,下降5.7%。利用外资保持增长。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410家,比上年增长1.9%;新批协议注册外资62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实际使用外资26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新批及净增资9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827个,中方协议投资额89.5亿美元。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全年新增“一带一路”沿线对外投资项目289个,比上年增长23.0%,中方协议投资额34.3亿美元。
坚持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统领向东向西双向开放,启动实施“五大计划”专项行动,对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增长9.4%,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淮海国际陆港建设加快推进。涵盖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片区的江苏自贸试验区正式获批设立,全省各级各类开发园区提档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出台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政策措施,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报告中我省位居前列。
05
更聚集的产业上下游
 江苏省|“金字招牌”——江苏省高质量营商“生命线”
文章图片
近年来,江苏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船舶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流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纺织服装、冶金、轻工、建材四大优势传统产业。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等新型服务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
江苏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方针,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2.8%和44.4%。大力发展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有6个入围全国制造业集群培育对象、占全国的1/4。着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建成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标杆工厂。
06
更具潜力的市场
 江苏省|“金字招牌”——江苏省高质量营商“生命线”
文章图片
江苏将持续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拓展消费新空间,培养新型消费模式。2019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6.2%。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和企业的中坚作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组织实施重点平台建设工程和“企业上云”计划,创建一批示范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实施一批技术改造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转变。推动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发展,按照提升空间布局水平、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降低排放强度的要求,加大对沿长江、环太湖、沿大运河等重点地区的产业布局调整,支持引导技术条件好,转型意愿强的企业率先调整、加快升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