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8年花了10多亿,广东这处矿山治理陷入两难( 二 )


【宝山|8年花了10多亿,广东这处矿山治理陷入两难】与大宝山相邻的铁龙镇新山片区历史遗留矿山,是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区域 。如今,站在一期已修复的25公顷土地上,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环保部副部长陈涛感慨道:“别小看这片绿色 。这是无数次试验失败后的成功,也是矿山的希望 。”
矿山修复,要跟土“较劲” 。由于遗留矿山里存在大量酸性废水,导致植物根系很难生长 。“一年绿两年黄三年死光光”,是矿山生态修复的魔咒 。
陈涛和同事前往外地矿山考察,但无经验可循 。最多的时候,17家公司在大宝山进行矿山修复试验 。“看各家本事,哪家技术强,种的树苗能存活,能固水土,就选哪家 。”
广东桃林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承担大宝山新山片区复绿,该公司总经理吴建强说,现在的技术是通过调控微生物群与控制产酸的微生物类群,重建一个人工或半人工的生态系统,用以稳定重金属,降低重金属迁移 。施工成本也由原来的300元/平方米,降低至100元/平方米 。
“天天盯着天气看 。要赶在下大雨前完成树苗种养,否则土质疏松,一下雨,种下的苗就要全亏了 。”吴建强说 。
如今,新山片区一期25公顷治理修复项目已完工,植被长势良好——乔木、灌木、草木、蕨类等30多种植物品种稳定存活,覆盖面积达到95%以上 。二三四期共64公顷土地,也于今年3月份动工,预计2021年底前完成 。
复绿之外,矿山修复,重点在治水 。矿区污染控制,枯水期没事,丰水期难办 。陈涛介绍说,过去一下雨,矿窿酸水横流,加之雨水冲刷形成的泥土,汇入到拦泥水库,给下游污水处理带来巨大压力 。
“当地降雨丰富,每年有7个月的时间,较难控制污染 。”陈涛告诉采访人员 。
村民曾翘首以盼的污水处理厂,分别在2011年与2015年,完成一二期投产运行 。如今,污水处理厂的总处理能力,达到每天6万立方米,极大减少了废水中的污染物 。
陈涛说,为了解决雨水流进李屋拦泥库,增加库内汇水面积的难题,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又投资6000万元,建设完成清污分流工程,每年减少约800万立方米清洁地表水汇入库内,从而减轻下游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 。
当地环境监测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下游横石水河水质由原来的劣V类水,稳定达标Ⅲ类水标准 。
矿区污染物得到有效收集,生态复绿初见成效 。而对大宝山矿生态修复者们来说,环保治理依旧是进行时 。已废弃的矿窿,经雨水冲刷,带出酸水涌出,成为持续的污染源头 。下游李屋拦泥库内的巨型酸水坑,依旧是个巨大的环境“包袱” 。
据林文敬介绍,1978年建成使用、库容约为1000万立方米的李屋拦泥库,早已达到库容极限 。2005年加高扩容,但雨季带来的大量泥沙,又造成清腾出的库容再被填满,从而无法有效蓄水调洪,“一旦废水外溢,将严重影响下游水生态安全 。”
如何建立环保投入机制是难题
据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且面临“旧账”未还、又欠“新账”的问题 。
遥感调查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矿山开采占用损毁土地约5400多万亩 。其中,正在开采的矿山占用约2000多万亩,历史遗留矿山占用约3400多万亩 。
大宝山矿区生态修复之难、成本之高,是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 。如何探索实践有效的矿山生态修复之路,仍值得思考 。
以大宝山矿为例,目前,最大的制约瓶颈是资金问题 。广东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巫建平介绍,大宝山矿区及周边区域环境治理,投入已达10多亿元,企业投入至少占七成 。在高负债情况下,企业坚持投入环保资金 。“然而,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如何兼顾经济效益,依旧困扰着我们 。”巫建平说 。
“不治理,环保达不到要求,企业可能直接被关停 。但治理起来,成本又高于企业能承受的范围 。”陈涛说,以污水处理为例,污水处理费平均3元一吨,高峰时每天仅污水处理费就高达18万元,持续的治污投入给企业带来负担 。
有生态修复专家指出,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对矿区生态修复投入不足,市场化机制又尚未完全建立,缺乏激励社会资本投入的有效政策,资金问题已成为制约矿山生态修复的瓶颈 。
此外,有些废弃矿山在生态红线内,即使治理好了,也难产生收益 。“投入资金修复矿区,但治理好了也无法开发建设,只能作为绿地景观加以保护,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陈涛说 。
矿区修复,技术上也面临难题 。各地矿山修复,环境不同、条件各异,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成效至少也要几年后才能检验 。
此外,矿山修复、土壤修复行业鱼龙混杂,有些短期内见成效,时间一长,又回到老样子 。
除了财力支持外,部分专家建议采取“院地共治”模式,组织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地方治理修复矿区污染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加强技术攻关,形成从源头到末端的污染综合防治方案 。
【编辑:苏亦瑜】


推荐阅读